文/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館長)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緬懷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革命先輩,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浙江美術館聯合中國美術學院于2025年7月1日共同舉辦了“鑄脈——浙江雕塑百年”的大展。展覽以“泥火豐碑”“塑境經緯”“鑿宇工坊”為脈絡,用90位雕塑家的177件作品勾連起浙江雕塑百年史詩的深沉回響?!拌T脈——浙江雕塑百年”大展的舉辦,不僅是對浙江雕塑史的深情回溯,更是浙江美術館踐行“有機美術館”理念的生動實踐,它將雕塑的公共性、教育的系統性、技術的共生性熔鑄為一場具有東方美學特質的當代史詩。而這場“東方復調”的精髓,正蘊含于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藝術與公眾、實體與數字等多重維度的交織共鳴與創新發展之中。
開幕式現場
雕塑,時代精神的立體銘文
浙江鐘靈毓秀,文脈根基深厚。1928年,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成立,中國現代雕塑教育教學由此發軔。李金發、王靜遠、王子云等一代先驅引入法國學院雕塑教育體系,開創西方寫實技法與中國傳統造像相融合的發展路徑,培養出王朝聞、盧鴻基等一代雕塑名家。他們創作出許多杰出作品,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其中,王朝聞創作的《毛澤東像(浮雕)》被中央黨校作為革命的象征安置于校門楣之上,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深深鐫刻在人們心中。
1928年,國立藝術院成立,設立雕塑系。李金發任雕塑系主任教授,教學模式參照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中國現代雕塑高等教育由此開始。
新中國成立伊始,浙江雕塑家勇擔重任。劉開渠臨危受命,率領蕭傳玖、王卓予、傅天仇等人赴北京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作為新中國首個國家級紀念碑工程,浙江雕塑家完成了《武昌起義》《五卅運動》《南昌起義》《勝利渡長江》等浮雕創作。這些浮雕不僅記錄了近代中國革命的重要時刻,更展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成為承載革命記憶、傳承紅色基因的永恒象征。
劉開渠 《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指揮員》 40x28x10.5cm 石膏 劉開渠紀念館藏
劉開渠 《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戰士》 38.7x32x14.2cm 石膏 劉開渠紀念館藏
程曼叔 葉慶文 許叔陽 《志愿軍像》 100x100x250cm 鑄銅 1953年
20世紀80年代,浙江雕塑家開始走向國際舞臺。1986年保加利亞藝術家萬曼在中國美術學院創立“萬曼壁掛研究所”,開啟了以軟雕塑為媒介的實驗藝術新篇,在施慧、谷文達、梁紹基等人努力下纖維藝術與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斬獲多項國際大獎,使浙江成為當代纖維藝術的重鎮,也推動了中國雕塑從地域性探索走向全球對話的廣袤天地。
面對文化激蕩,浙江雕塑家敏銳回應時代之變。1992年,率先舉辦“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為青年雕塑家通過觀念表達、材料實驗與空間介入探索雕塑的多元邊界搭建平臺。這一展覽為中國雕塑注入了先鋒精神與批判意識,成為助推中國當代雕塑轉型的重要節點。
施慧《本草綱目》 600x48x360cm 鍍鋅鐵絲網、紙漿、干枯植物 2009年
今天,浙江雕塑家依舊佳作頻出。無論是矗立于中國共產黨黨史館的《攻堅》巨作,還是為杭州第19屆亞運會量身打造的《錢江潮涌》主火炬裝置,無不彰顯著浙江雕塑家將創作維度從“造型美學”拓展至“空間詩學”的努力于探索,他們不斷深化雕塑在敘事場域、情感共鳴、公共互動中更為深層的價值。
《攻堅》 創作團隊 藝術總監:許江、高世名 項目組組長:楊奇瑞、班陵生 創作組主創:楊奇瑞創作組成員:班陵生、劉元捷、趙彥龍、韓楓、周增強、李罡、凌志翔、姬廣建、付巖 數字技術負責人:張俊、黃平 雕塑放大翻制工程技術負責人:譚杰 石雕工程項目代表:張俊 1500x500x800cm 2018-2021年 楊奇瑞雕塑園藏,原作位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雕塑鑄就百年史詩,精神燭照前行之路。浙江雕塑家在歷史與當代的交匯中,既守護著文化根脈,又探索著創新表達,鐫刻出從山河記憶到文明互鑒的時代答卷,而這正是雕塑作為時代精神銘文的永恒使命。
龍翔 《古田會議》 140x120x250cm 鑄銅 2019年
楊奇瑞 《啟航》 250x90x90cm 鑄銅 2016年
班陵生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07x48x55cm 鑄銅 2021年
湯守仁 《風雷動》 146x95x95cm 鑄銅
《解放一江山島紀念碑》 海軍-沈文強、王殿臣、李祖銘,陸軍-李唐壽、盧榮輝、伍時偉,空軍-黃立炤、嚴孟雄、毛承德54x54x103cm、60x60x102cm、48x48x133cm 1956年
潘錫柔 《云居山烈士紀念碑群像》 高57cm 石膏 1993年
班陵生《舉起右手》 高200cm 鑄銅 2013年
張祖武 《志愿軍像》 22x24x48cm 銅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藝術,點亮青年心智的燈火
美術館是滋養社會美育的沃土,肩負啟迪心靈的重任。在“浙江百年雕塑大展”展廳里一群學生圍在雕塑前交流探討,展廳外是一群自發而來的美術愛好者正在為前來的觀眾即興速寫,這一幕幕場景正構成“日常美育”的生動圖景。
浙江百年系列展在策劃之初,就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力圖通過雕塑邊界的多樣性,激發觀眾對藝術本質的思考。策展團隊在作品遴選上既立足紅色經典之厚重根基,亦包容傳統意蘊與西方元素,旨在通過雕塑邊界的多元呈現,激發觀眾對藝術本質與浙江雕塑新貌的深層叩問。
在展覽配套公共教育上,策展團隊致力于打破“美育等于藝術課”的誤區,構建生活化的審美浸潤。除常規的策展人導覽、學術講座之外,美術館還將推出“泥塑創意造型體驗”“一件作品的重生藝術品修復體驗”等,更貼近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美育活動,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美育不是錦上添花的裝飾,而是塑造完整人格的必修課。當美術館成為城市的精神燈塔,當藝術體驗滲透于生活肌理,當代青年終將在美的滋養中,完成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精神蛻變。這種蛻變不是簡單的“棄舊”,而是通過審美的力量,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對話中,孕育新的人文精神。美育之路雖遠,只要青年心中的火種被藝術持續點燃,終將匯聚成指向未來的璀璨星火。
許叔陽 《馬克思像》 50x50x50cm 鑄銅
沙志迪 《白求恩像》 89x50x70cm 鑄銅 1984年
李金發 《黃少強像》 28x30x65cm 銅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劉開渠 《蔡元培頭像》 40x33x65cm 鑄銅 1951年
潘錫柔 《魯迅坐像》 高40cm 石膏 2008年
美術館,擁抱數字共生的新生態
如果說數字雕塑的出現為當代雕塑注入了新的動力,那么數字時代審美無疑是推動藝術變革的第一生產力。在傳統雕塑依賴實體材料與手工技藝的時代,藝術創作的邊界始終受到物理條件的限制,而數字技術的介入打破了這一桎梏,使藝術家能夠通過三維建模、算法生成、動態交互等方式,探索前所未有的藝術語言。數字雕塑不僅拓展了形態的多樣性,更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重構了觀眾對空間與時間的感知。藝術家可以借助參數化設計生成具有無限變化的幾何結構,或通過實時數據驅動的動態裝置,讓作品隨環境、觀眾行為產生有機演變。這種創作方式的革命性突破,使藝術從靜態的“物”轉向動態的“場”,從單一的視覺呈現拓展為多感官的沉浸體驗。在此過程中,數字審美逐漸成為核心驅動力,它不僅改變了藝術創作的生產邏輯,更重新定義了公眾對藝術價值的認知框架,推動當代藝術向更開放、更智能的維度演進。
浙江美術館始終以先鋒姿態探索數字時代的美術館轉型路徑,提出的“三步走”數字化戰略逐步構建智慧美術館生態。首階段筑基,通過建立數字化藏品檔案庫,運用高精度掃描等技術,將館藏作品轉化為可永久保存、多維傳播的數字資產,既實現了藝術遺產的精準保存,也為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提供了創新載體。第二階段拓維,將聚焦展覽形態的革新,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將傳統展廳拓展為跨時空的“第二現場”,觀眾可通過移動端設備跨越物理空間限制,與展品進行深度互動。第三階段共創,將致力于構建開放的藝術生態,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倡導形成創作者、機構與公眾之間的新型價值網絡。這一系列數字化戰略舉措,意味著美術館正從單一的文化展示空間,轉型為連接藝術創作、技術應用與社會參與的復合型文化樞紐。
在技術與藝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浙江美術館的數字化實踐正在重塑美術館的功能定位與社會價值。未來,浙江美術館還將通過持續擴大與科技企業、學術機構的合作網絡,構建起更高維度的“數字美術館”,推動藝術資源的全球共享與協同創新。數字美術館正在打破傳統藝術傳播的壁壘,通過元宇宙藝術社區等新型媒介,使公眾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這種變革不僅有助于提升藝術的普惠性,也有利于催生“人人皆可創作”的新文化現象。當數字展廳成為連接藝術與科技、傳統與未來、個體與社會的超級接口時,美術館便化身為一座永不停歇的創意引擎。在這里,技術迭代孕育無限藝術可能,數字創新持續刷新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而深植其中的東方人文精神,始終是這場共生共舞的靈魂所系。
以開渠之志筑百年文脈,以包容之心鑄時代新魂?!拌T脈——浙江雕塑百年大展”,不僅是對輝煌過往的致敬,更是以東方智慧回應時代叩問的典范。它在技術洪流中堅守人文定力,于公共場域激活文化基因,成功實踐了藝術從殿堂走向日常生活,從過往歷史通向未來之境的轉化。浙江美術館,正以一曲深沉而創新的“東方復調”,昭示著藝術的傳承與革新,必將在時代的奔涌中,生生不息,光華永續。
沈文強 《孺子?!?nbsp;64x42x138cm 鑄銅 1984年
沈文強、潘錫柔 《方志敏》 230x100x100cm 鑄銅 1985年
楊奇瑞 《百年雕塑》 400x152.7x134.6cm 玻璃鋼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