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廖建華
9月13日,有邊空間BOUNDED SPAC舉辦了藝術家廖建華個展——每年每月每日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本次展覽由廖雯為學術主持,孫宇航擔任執行策展人。展覽呈現了藝術家近年來《無意圖》系列的新作,這些作品既延續了廖建華一貫的繪畫符號、創作過程與精神性內涵,又呈現出在其在藝術創作中的新面貌、新探索和新突破。
設想一種狀態:一個人,在長達20余年的光陰里,每年每月每日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有意識地、主動地不斷重復去進行同一個行為。是否難以構想,或許其中的身心歷程會是這樣:恐懼、浮躁、懷疑,逐漸達至喜悅、平靜、乃至自由……亦或更加復雜、難以捉摸。
廖建華 無意圖220426 布面丙烯,120 × 200 cm,2022
廖建華 無意圖08布面丙烯,45.5 × 248 cm,2025
廖建華就是如此,從2003年一個形似“蝌蚪”的筆觸開始,他便不斷地畫,在直覺與潛意識的驅動下不斷地在畫面中勾勒相同的語匯。在中國的現當代抽象藝術中,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的“玄”結合大時代之下個人情感抒發的精神性寄托往往成為藝術家進行抽象式創作的內在基點,也構成了與西方抽象藝術之間的差異所在。廖建華的創作也循此脈絡而生發?!爸貜?、堅持,持續,意志力,耐心,克制,流動,不安與平靜,時間性,自由與限制,日?!睆乃麆撟髦凶晕矣涗浀年P鍵詞中可以看出,其創作過程在實質上形成了一種類似修行的參禪式行為,精神表達超越了作品的客體形式本身,承載著個人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特定感受,生成于每天持續發展的過程之中。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最初,廖建華是在紙本上進行水墨表達的不同探索,直到近些年,他才開始嘗試在布面上用新的媒介進行創作,走到這一步,他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為何如此艱難?因為背后暗含的是人在其間漫長持久的躊躇掙扎和反復試探,直至得到短暫的突破,才使作品面貌的更新呈現為一種眼前的結果。
廖建華 無意圖221206,布面丙烯,100 × 140 cm,2022
實際上,經年累月的持續性行為亦是一個自我意志逐漸明晰,個體存在得以彰顯的生命過程。在廖建華的作品中,他所反復落筆的“蝌蚪”狀筆觸,是生命意志與藝術表達沖動下自然孕育出的無意識筆觸;而無數筆觸的重復重疊,是一種時間的壓縮與交合,形成了時空的具象化;同時,他的“重復”不是單純機械性的描繪,而是每時每刻精神意志的凝聚與轉換,因而每一筆都充滿了不同。在極致的差異性重復過程中,是對個體存在的重新體認,由此,生命的意志得以顯現。而每一次創作上的新突破,哪怕再細微,亦是生命意志的涌現。極微小的原子行為構成了極宏大的生命意義,反之亦然。
廖建華 無意圖240922 布面丙烯,100 × 140 cm,2024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對廖建華來說,每年每月每日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所連貫起來的時間過程,悉或提供了精神與存在的出口。你得嘗試進入、體會這一過程:你要感受時間的流逝,你要看到能量轉換為重疊繁復符號的意志,你要品嘗自我堅持與自我懷疑之間的徘徊……那皆是不同時刻的生命意識在其中生成涌動,朝著某一方向,至真,至無限。(稿件來源:有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