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提視造境Promptoscape:國際人工智能藝術文獻展”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
近期,多家民營美術館相繼退出或宣告關閉,引發了業界對國內美術館生存現狀的廣泛關注與討論。過去十年間,中國的美術館事業曾迎來一輪興建與擴張的熱潮。其中,以地產企業為背景的民營美術館和依托私人收藏建立的私人美術館,作為國有博物館、美術館體系之外的兩大重要類型,不僅豐富了藝術生態,也為公眾帶來了更多元的文化體驗。
而當下,美術館正步入“冰火兩重天”的雙重考驗:一方面,不少美術館無奈離場;另一方面,多地熱門美術館和博物館排長隊、預約難成為常態,觀眾熱情高漲,竟也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在這一冷一熱之間,不免讓人思考:當資本的熱情和意愿減弱,什么才是美術館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原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現久事文傳藝術總監甘智漪長期關注中國的美術館發展事業,曾參與起草非國有美術館規范性相關制度文件,對民營美術館的運營管理實踐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在甘智漪看來,當下部分民營美術館的退出并不代表美術館事業步入寒冬,恰恰相反,這正是一個行業集體反思的機會。
上海久事美術館“2025西班牙藝術季”展覽現場
“美術館屬于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館本身是非盈利組織,大家不要認為做美術館是一個“商業模式”。美術館的運營是一個十分復雜和綜合的課題,需要結合文化發展需要、自身定位、觀眾需求、市場變化來確定美術館的展覽項目和公共教育活動的內容和策略,同時還要考慮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如何獲得社會支持,贏得觀眾認可,這些都很考驗執行者和團隊的專業能力與經驗?!?/p>
近日,針對美術館相關熱點議題,甘智漪接受藝術中國專訪,就當下美術館的日常經營和造血機制,美術館的運營投入和營收占比情況,美術館在市場培育方面的影響和作用,以及人氣與流量對美術館可持續經營的影響等問題分享了她的經驗和看法。
藝術中國:近期,業內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美術館時代正在退潮,美術館運營面臨一個比較艱難的時刻,對此您有怎樣的觀感?
甘智漪:我不這樣認為。單從上海的情況來看,目前上海的美術館應該超過了100家,從去年的數據看退出的有五六家,但也有新增的數據。中國的美術館在過去十年有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地產投資類美術館和收藏家發起設立的私人美術館發展迅猛。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攝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
一直以來,各地政府主管部門對于公益美術館的運行有許多優惠和扶持政策。比如地產類美術館在房地產開發項目中建設場館,可以享受當地政府給予的公建配套和稅收方面的減免優惠。另外,一些地方的政府主管部門對于美術館的建設和創立會給予開辦費用的資助,政府的文化發展基金更是在美術館的優秀展覽、公共教育活動方面給予資助資金的獎勵政策,這些在各地美術館運行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這些大的政策支持環境沒有改變,而是越來越多。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后疫情時代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轉變,這種轉變引致的民營美術館、畫廊運營的陣痛,改變了資本對公益藝術投入的信心和熱情。而全球藝術市場也正經歷一輪顯著的深度調整,這種全球性的市場降溫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國內藝術生態,依賴外部輸血的民營美術館自然首當其沖。另一方面,社會資金流向趨于保守,文化藝術消費市場也顯現出階段性變化。美術館以“打卡拍照”的淺層參與觀眾不在少數,而深度的藝術鑒賞與消費群體尚需培育。同時,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價格預期和流動性也發生了變化。民營美術館的運營模式正面臨結構性挑戰,部分美術館選擇暫停運營,可視為應對當前復雜環境的一種策略性調整和暫時性收縮。
2025年久事藝術沙龍:物樂其華——高迪之聲
記得2018年6月,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制定的 《上海市美術館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在全市推行,這是全國出臺的第一個省級美術館行業管理規范性文件。值得注意的是,在辦法中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與公益屬性被特別強調。美術館本身是非盈利機構,是一項藝術公益性事業。大家不要錯誤地認為做美術館是一個“商業模式”,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另外,從公益美術館相關的配套法律來說,美術館獲得的收益,無論是實物資產還是現金資產,都是社會資產,必須留在美術館。美術館要想可持續生存和經營,健康的營運模式非常重要,這背后考驗的是管理者和團隊的經驗和水平。
藝術中國:您擁有十余年的美術館管理和運營經驗,您認為運營者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以應對當下的機遇和挑戰?
甘智漪:我自己在做美術館的管理者時,金融創新和銀行管理實踐帶給我的豐富經驗為我運營美術館提供了許多幫助。對于美術館運營者和管理者來說,相關的專業背景、經營理念、服務理念、團隊意識、市場預判、法律常識都要有。
美術館事實上是個需要多部門協作的平臺,館長和運營者事實上的作用相當于職業經理人,其需要的不僅僅是對藝術本身研究的知識背景,還需要多方資源的判斷能力、整合能力和統籌能力。比如,如何篩選和策劃符合美術館定位的展覽和公教活動項目,如何有效控制運營成本,如何爭取更多資源支持,如何營銷和推廣,如何進行商務合作等等。當前我們正處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交織融合的新時代?,美術館的媒體推廣、輿情監測和處理也是一個新課題,這些都極大考驗美術館的整體管理水平。
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法老的國度”展廳現場,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
藝術中國:就日常運營來說,美術館日常營收和花銷占比最大的是哪一部分?美術館合理的硬件投入與運營占比大概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甘智漪:在美術館的運維成本中,首要部分是場地成本。地產類美術館因為場館通常為自建,其租賃成本支出相對要少,具備比較明顯的優勢。相比之下,采用場地租賃方式運行的美術館,便存在較大比例的租賃成本;第二塊是主營業務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投入,這部分成本占整體運維成本的比重也很高;第三塊是人力資源成本;第四塊是維護費用,包括水電煤、保安、保潔等。任何一種體量的美術館,都逃不開這四項成本,因此,做好成本管控對美術館來說極其重要。
在展覽項目中,若能找到優質且成本較低的項目,無疑是最理想的情況。部分美術館依托專業的策展團隊,可以自主開發項目,也可以將成本控制在較低水平。反之,如果缺乏優秀的策展與運營團隊,所有項目全都依賴外部引進,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罐頭展”,相應成本勢必拉高。
維護費用如何降低也有技巧。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美術館的物業配置標準,如不同面積對應的人員數量及排班制度等已有明確要求。在此基礎上,通過系統記錄和觀察日常訪客的時段分布與人流變化,并合理調配展區與非展區的工作人員等方法,都可以在符合標準的前提下進一步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
上博文創
藝術中國:從營收方面來說,展覽門票、藝術衍生品包括文創收入等,哪部分營收占比相對較大?
甘智漪:從近期上海博物館公布的信息來看,博物館、美術館的收入來源發生了一個較為明顯的結構轉變:文化創意衍生品銷售額超過博物館門票收入。
可以說,美術館正在進入一個“藝術衍生品王炸”時代。一個展覽如果衍生品做得好,往往能為美術館帶來可觀的收入?,F在的觀眾對門票價格非常敏感,大家心里都有一桿秤,會衡量這個展覽到底值不值得購票去看。有時候被“勸退”的不一定是展覽不好,可能只是“性價比”不高。而藝術衍生品則不同,人們能將“藝術情緒”帶回家,一個好展覽的藝術心理療愈效果在延伸,有的觀眾可能買門票看展花了幾十元,最終卻買了幾百元的衍生品帶回家。
于是,衍生品便成了現在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最熱門的賽道。各地美術館能否敏銳地捕捉這一趨勢,順應市場需求,在藝術衍生品開發中挖掘美術館的造血機制,擴充運營資金來源,為長期永續運營資金建立起儲備機制,也即業界一直積極呼吁提倡的“耐心資本”,很考驗美術館運營者的市場把握眼光和綜合運營實力。
觀眾排隊購買文創產品
藝術中國:您過去在考慮擬舉辦的展覽項目和活動時都會考慮哪些因素?
甘智漪:因為項目來源是多樣化的,包括機構合作、策展人推薦、藝術家合作、自主策劃以及國際文化交流。提案項目來源本身自帶合作的模式,但最重要的是展覽和活動項目與美術館自身的定位是否契合。
展覽《生聲不息: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混合媒介聲音裝置《趨勢》
這讓我想起了2017年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所做的展覽《生聲不息: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在原世博法國館的核心筒展廳,塞萊斯特為展覽定制的混合媒介聲音裝置《趨勢》,大小不一的白色瓷碗漂浮在蔚藍色的水池當中。水波載著210只瓷碗移動,不同的碗相遇、碰撞、分離,聲音在整個核心筒大廳和參觀者的耳邊回響,至今依然令人印象深刻。這個項目也是我們與法國駐華大使館、駐滬總領館合作的首個大型聲音藝術展覽,而在我的館長生涯里,中法文化交流項目就做了200多個。此外,像“詩歌來到美術館”“城市漫步”等公教活動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也持續多年,收獲了很多鐵桿粉絲。2019年“詩歌來到美術館”還獲得了文旅部頒發的“優秀公共教育獎”。那一年,我們不僅持續做了“詩歌來到美術館”,還與香港國際詩歌節、上海國際詩歌節開展合作,使一個公眾教育活動的品牌項目從內涵到外延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拓展。所以,無論是展覽還是公共教育項目,都需要美術館的團隊不斷挖掘它的內涵和外延,把一個項目做扎實,做到真正受觀眾喜歡。
藝術中國:公眾的口味、需要與展覽的學術性、專業性如何平衡?
甘智漪:評估一個展覽項目做與不做,我們首先考慮的因素并不是觀眾流量或者能否成為“網紅”,而是是否有專業價值,能帶來新的研究視角或提供一種全新的藝術呈現。至于展覽是否有流量,是后續策展、公教團隊和媒體部門要在學術研究、活動設計和營銷推廣上下功夫的事情。選擇項目的最初標準和初心,從來不是成為“網紅”,而是藝術本身。
做美術館,不僅要專業,更不能欺騙觀眾。作品如果是復制品,需要明確標注、如實告知。如果把大量打印件、復制品混進真跡中,上海的觀眾現在鑒賞能力很高,一旦發現,可能會直接“勸退”。所以美術館做展覽,要非常清楚展覽的學術價值、展品的來源出處,要深入做好研究。
藝術中國:您認為美術館在當下的文化建設、市場培育包括公眾教育上,還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
甘智漪:當一座城市有了藝術,也就有了城市自己的語言。我一直堅信,美術館和博物館在城市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是廣大市民精神棲息的地方。
如今,人們面臨的最大困境在于審美和眼界。知識可以提升,經驗可以累積,但只有審美這道坎很難跨越,好與不好也許就在“一念之間”。一旦具備了一定的藝術審美力,才是真正入了美術館運營的“境界之門”,而它又決定了我們帶領觀眾的“藝術之旅”所能達到的高度。
馬塞爾·杜尚獎藝術家主題展“沿著本沒有的路行進”2019年9月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
仍然以上海為例,近年來在上海的美術館事業圖景中,國有美術館體系呈現出愈加豐富和多元的格局。除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上海博物館等傳統市級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持續發揮核心作用外,一批由國有企業投資興建并運營的美術館也越來越成為推動城市文化建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俯瞰浦東美術館
例如,由上海西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目前正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開展五年展陳合作項目的西岸美術館,由陸家嘴集團投資建設、目前正在推出與英國泰特美術館合作項目的浦東美術館,以及由久事集團依托外灘歷史建筑資源打造的久事美術館群落,皆以企業化運營、國際化視野和專業化定位為特色,不僅有效履行了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更通過高質量的展覽策劃、國際文化交流和城市空間賦能,豐富了上海的文化生態,為城市文化建設與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形成了公立與國企辦機構雙軌并行、互補共贏的嶄新格局。
上海久事美術館
藝術可以滋養人、療愈人,也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和看世界的眼光。我期待美術館從業者在未來,能夠通過更系統化的美育項目進一步提升公眾審美素養,培育成熟的文化消費市場,驅動藝術與商業良性互動。讓藝術賦能每個人,共同構建更富人文關懷的社會。
受訪人簡介
原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現久事文傳藝術總監甘智漪
甘智漪, 現任上海久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魯迅文化基金會秘書處副秘書長、上海新藝聯常務理事,原上海美術館協會副會長,原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2024年獲頒法國文學與藝術軍官勛章。
自 2013年籌備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起, 甘智漪一直致力于在民生美術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展示與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她策略性地將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資源帶入民營美術館,努力使民生美術館逐漸承擔起藝術傳播和教育的職能,主持并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中外當代藝術展覽、項目以及公共教育活動。
【采訪、撰文/臺馨遙,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