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求真繪魂:徐悲鴻藝術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求真繪魂:徐悲鴻藝術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時間: 2025-08-28 | 片長:00:05:12 | 來源: 藝術中國

    “求真繪魂——紀念徐悲鴻誕辰130周年特展”海報

    【編者按】

    2025年正值徐悲鴻先生誕辰130周年,作為中國現代畫壇的藝術巨匠,徐悲鴻先生始終堅持探索中國畫改良道路,將西畫素描造型和色彩特色融入中國畫的筆墨神韻中,對中國畫壇和美術教育界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將家國情懷注入到創作之中,心系民族命運,不辭辛勞地為抗戰籌集資金,成為抗戰時期藝術領域的一面旗幟。日前,“求真繪魂——紀念徐悲鴻誕辰130周年特展”在重慶市江北區徐悲鴻美術館開幕,展出其油畫、中國畫、素描等多種藝術形式真跡20余幅及相關文獻資料。此文為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葛玉君為展覽作序,以饗讀者。

    “求真繪魂——紀念徐悲鴻誕辰130周年特展”展廳現場

    2025年,適逢徐悲鴻先生誕辰130周年,全國多地相繼推出各種紀念展,從廣東美術館“往來千載一悲鴻”到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始知真放在精微”素描展等。這些活動深切觸摸到悲鴻先生跌宕起伏的藝術人生與美育實踐,更揭示了悲鴻先生“求真繪魂”精神的核心——以寫實之真,喚醒民族精魄浩然;用革新之思,開辟中國美術之未來通途。悲鴻先生作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其藝術實踐始終貫穿著“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藝術理念,將個人才情與國家命運共振,成為時代洪流中的藝術及歷史坐標,為后世播撒下不朽的精神火種。

    《自畫像》100×70cm,布面油彩,1931年

    悲鴻先生的藝術思想與創作實踐,本質是一次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在文明轉型期,重構中國美術本體論的深刻革命。悲鴻先生藝術生涯縱貫晚清積弱、民國新生直至新中國成立的激蕩歲月,他親歷了國家的苦難與民族的覺醒,深刻洞見藝術于社會變革中的磅礴力量。因此,他的藝術創作始終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為時代吶喊,為人民造像,為民族鑄魂。悲鴻先生曾言,“藝術家既有求真的精神,故當以闡發造化之美為天職?!保ㄐ毂櫋懂斍爸袊囆g問題》,1947年)悲鴻先生所“求”之“真”,遠不止于形貌的精準再現,更涵蓋了對社會現實的真實映照,以及對藝術本質的終生叩問。悲鴻先生所“繪”之“魂”,核心在于用藝術之火,點燃民族精神的覺醒與自信,并構建兼具時代使命與人性光輝的價值體系。他的藝術作品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力量,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座豐碑。

    “求真繪魂——紀念徐悲鴻誕辰130周年特展”展廳現場

       本次展覽,將從“會通化合”“濡染淋漓”“萬物為師”三個方面重訪悲鴻先生的藝術思想遺產,體悟其跨越時空帶給我們的深刻震顫。

    一、會通化合:文化主體性的現代方案

    “會通化合”展廳作品

    悲鴻先生曾言,“一切學術有一共同目的,曰:追尋造物之真理而已。美術者,乃真理之存乎形象色彩聲音者也?!保ㄐ毂櫋睹佬g漫話》,1942年)其“會通”之意,在于融合古今中外藝術精華;“化合”之旨,則指向深度的轉化創造。他批判性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徐悲鴻《中國畫改良論》,1920年)主張,實為在現代性壓力下建構文化主體性的自覺嘗試。他以深厚傳統筆墨功底為基石,將西方寫實主義的精準造型與中國文人畫之意境神韻熔鑄一體。既深研人體解剖與光影技法,又沉醉于線條之流轉靈動。令雕塑般的肌肉質感與水墨的寫意韻味相融共生??芍^取中西之精粹,立民族之畫格,讓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譜系中重立了獨特坐標。

    左:《讀(畫稿)》35.3×56.8cm,炭筆素描,1940年;右:《讀》101×61cm,布面油彩,1943年

    《持扇鐘馗》102×62cm,紙本水墨,1938年

    《張采芹像》114×65cm,紙本水墨,1943年

    《印度國際大學》27×29cm,布面油彩,1940年

    二、濡染淋漓:現實關懷的美學辯證法

    “濡染淋漓”展廳現場

    “濡染淋漓”是悲鴻先生對藝術社會效能的哲學宣言。他主張“藝術必止于至美盡善”,拒絕為藝術而藝術的真空幻象??箲饡r期的奔馬圖騰,以焦墨飛白構建民族精神的視覺象征;書法中墨象奔涌的“光芒六合無泥滓”,則是對現實的精神蕩滌。這種創作觀,實為將個人之思融匯與歷史潮流之中的實踐哲學,在美學形式與歷史命題的互文中,實現從“抒情表意”向“公共敘事”的范式躍遷。悲鴻先生的“淋漓”精神,提示我們“積稿千百紙方能達到心手相應之用?!保ㄐ毂櫋缎聡嫿⒅襟E》,1947年)的科學觀?!啊瓘团d中國文化工作,與復興民族應有同等重要之意義?!保ㄐ毂櫋秾?lt;朝報>記者談話》,1935)而藝術的先鋒性,始終源于對歷史現場的介入勇氣。

    《奔馬》93×61cm,紙本水墨,1942年

    《奔馬》56×60cm,紙本水墨,1943年

    《七言行草聯》216×36cm,紙本水墨,1939年

    《竹和竹筍》70×35cm,紙本水墨,1942年

    三、萬物為師:由精微及廣大的宏觀敘事

    “萬物為師”展廳現場

    悲鴻先生有言,“……寫生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因藝術作家,如不在寫生上立下堅強基礎,必成先天不足現象,而乞靈抄襲摹仿,乃勢所必然的?!保ㄐ毂櫋懂斍爸袊囆g問題》,1947年)他進而闡釋道,“碧云之松吾師也,棲霞之巖吾師也。田野牛馬、籬外雞犬、南京之驢,江北老媽子,亦皆吾所習師也?!保ㄐ毂櫋妒鰧W之一》,1930年)悲鴻先生之“萬物為師”,已超越單純技法研習,直指藝術創造的源頭活水。在他眼中,從長頸鹿頸骨力與美的精妙曲線,到農婦手掌間記錄滄桑的生命褶皺,細微處的敏銳觀察皆可升華為關乎“立至德、造大奇”的精神求索。這種深植于親身感知與大千世界的創作觀,正揭示了藝術永恒的真諦:唯有讓感官與萬物展開真誠對話,方能掙脫程式化的桎梏,在廣袤生活中淬煉出不朽的靈光。

    《雙貓》81×42cm,紙本水墨,1944年

    《鵲》62×31cm,紙本水墨,1943年

    《枇杷》70×54cm,紙本水墨,1938年

    《鴨子》113×33cm,紙本水墨,1935年

    “求真”之維中“會通化合”的智慧,在激發我們反思文化主體性的辯證重構時,更教會我們如何在技術洪流中守住文化根脈;其“繪魂”筆觸中的民族精神史詩里,所體現的“濡染淋漓”之膽魄,帶領我們在虛擬幻象中喚醒現實痛感,重申藝術介入現實的歷史哲學;而悲鴻先生“萬物為師”的謙卑,更是我們對抗技術異化的美學路徑,激發我們如何在算法語境下重獲創造本源。重溫徐悲鴻先生的藝術思想與創作理路,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歷史的激活,更是一場深刻的且極具現實針對性的學術啟示與當代回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謹此,向悲鴻先生致以深深的懷念與尊敬之情!

    (本文作者/“求真繪魂——紀念徐悲鴻誕辰130周年特展”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葛玉君)

    展覽開幕現場

    策展人葛玉君教授為嘉賓導覽

    展廳現場

    展覽美術館外景(圖片由徐悲鴻美術館提供)

    【編輯:付朗】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2025/8/22/20258221755831796756_336.mp4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