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與自然同呼吸——重讀祝大年的繪畫藝術

    與自然同呼吸——重讀祝大年的繪畫藝術

    時間: 2025-08-25 17:14:07 | 來源: 藝術中國

    8月15日是國家生態日,而近日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的“聆聽生命?森林之歌:祝大年的自然詩”展覽所展現的“自然之詩”與生態日所倡導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可謂遙相呼應。

    展覽現場 

    祝大年早年求學于杭州和北平國立藝專,后赴日本學陶藝,師從陶藝大家富本憲吉及北大魯山人。祝大年是我國現代陶瓷工業的重要開拓者,也是新中國“建國瓷”的設計師和監制者,成功開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實用美術”新歷程。

    “聆聽生命?森林之歌:祝大年的自然詩”展覽以三大樂章:“自然華章”“生命時序”“人間節律”為敘事結構,圍繞祝大年三件重要代表作品《森林之歌》《玉蘭花開》《鳶飛曲(風箏節)》以及其他作品展開,展覽將展出至11月20日。

    森林之歌

    《森林之歌》是祝大年1979年為中國首都機場創制的大型陶瓷壁畫。提到機場壁畫,人們一般都會想起袁運生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這兩幅作品同樣是描繪亞熱帶地區的作品,袁運生的作品是反映傣族民眾的節日生活,《森林之歌》則是祝大年以廣東新會的“小鳥天堂”和云南西雙版納雨林為藍本創作的熱帶森林景觀,其展示出的廣闊而靜謐的自然之美在機場壁畫中獨樹一幟。

    森林之歌(局部),瓷磚壁畫,畫稿作者:祝大年,原作尺寸:340×2000cm 

    在原候機樓展示的《森林之歌》是長達20米的瓷磚壁畫,本次展覽用一面巨大的展墻還原了《森林之歌》當年的盛況,《森林之歌》宛若一面恢宏的巨幕,向觀眾鋪陳出熱帶雨林蓬勃而巨大的生命力。整幅畫面分為三部分:右側是巨巖綠叢間傾瀉而下的一道瀑布,注入下方的江河;中景的主體空間則是枝繁葉茂的榕樹林,榕樹盤根錯節,氣根叢生,柱枝相托,枝葉擴展,形成遮天蔽日的龐大樹冠,其枝條向左面蔓延,漸趨清疏,顯露出遠山與江面,最左面的角落,另有幾株根莖茁壯的大樹與中央枝蔓遙相呼應。

    森林之歌(局部)

    這里也是自然與人的天堂,林間棲息著各色鸚鵡,河面上是展翅飛翔的白鷺、野鴨和天鵝,驚起一波波漣漪,河流靜水深流,潺潺流向左面的遠闊江面,右側順流而行一葉小舟,舟中端坐四位服飾靚麗的傣族青年和一位老人,青年人撐傘、吹笛,老人在船頭賞景,一派悠然,人與舟為這片綠色世界增添了人間的生機與溫情。

    盡精微而致廣大

    在中國美術界,祝大年屬于偏裝飾繪畫為核心的藝術譜系,與這一學術群體中張仃、龐薰琹、吳冠中、喬十光、杜大愷、劉巨德等藝術名家相比,祝大年相對低調,雖然他與上述畫家同樣具備對裝飾、陶瓷、重彩、油畫等多種媒材的綜合駕馭能力,其不同年代中作品樣式也有很大不同,但祝大年主體的藝術風格仍然極其鮮明。

    根,紙本重彩,119×114.5cm,1983年

    祝大年以擅長描繪植物的重彩畫聞名,一方面,祝大年對于描繪對象刻畫盡可能的真實,無論多么復雜的枝干結構和繁密的葉簇,他都能將之描繪的清晰真實可信,他用明暗陰影來描繪枝干的立體感,也不放過層層累積的樹瘤節疤,從而達到樹干蒼老而盤曲的視覺效果,同樣,他也無比細致地勾畫出榕樹、劍蘭、桫欏、棕櫚、玉蘭等不同植物的葉片形狀和筋脈,呈現千姿百態的植物形態之美。

    某種程度上說,祝大年對造型的嚴謹程度不遜色于德國的丟勒、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然而,他的作品又根植于典型的中國審美傳統,與宋代黃荃、徐熙、趙昌等人精工細麗、韻味悠長的畫風有所不同。祝大年在強調畫面平面感的同時,引入西方透視法與強調輪廓的線性造型,并通過景物的相互遮映來增強造型的體量與深度,由此實現了“既有深度,又具平面性”的美學原則。若結合其所處的時代語境來考察,當時及其后的裝飾畫領域,許多藝術家更傾向于追求形式的革新與浪漫化的風格。相比之下,祝大年的客觀寫實與深沉渾厚的藝術呈現,顯得格外獨特。

    玉蘭花開,52×110cm,1976年

    玉蘭花開(局部)

    同時,祝大年對自然的表現又在于盡精微而致廣大,就如同他所說,凡“大方”的東西就是美的,大者是空間宏大,方者是形象穩定。他的風景畫往往尺幅很大,以無比豐富的細節和穩定的構圖構建出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自然場域。其代表作《森林之歌》《玉蘭花開》《羅梭江畔》都有這樣的特點,他對自然整體觀的感受和把控,使得細節不走向僵硬板滯,而是呈現自然宏大的氣象,勻凈清麗和雄渾壯闊的意境。

    森林之歌,鋼筆稿,47×314.2cm,1979年

    西雙版納(局部),紙本鋼筆,40×238cm,1978年

    李村大棗樹,鋼筆畫,38×53cm,1972年

    李村秋實,鋼筆畫,38×53.5cm,1972年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祝大年的大量素描作品,幾乎每一幅重彩畫都對應著素描作品。在他的鋼筆素描中,他對植物與建筑的造型把握極為嚴謹,用筆細膩入微,排線致密有序,不僅體現他對物象窮理盡性的探究,所呈現出的黑白世界已足以獨立成章,令人嘆為觀止。在許多人看來,上世紀70年代祝大年在山東創作的一批素描尤為傳神,可惜未能在本次展覽中呈現,這些作品令筆者聯想起米勒和梵高的鄉村素描的細膩動人,他在一般細節處增添了更多的細節:冬日棗樹的根根枝杈、一堵院墻的磚石、遠方田野忙碌的農人、乃至地面的雜草都描繪得飽含情致。無數細節的累積和氛圍的把控,凝聚出北方鄉村素樸悠遠的生活之味,令人回味無窮。

    質樸而靜雅

    然而祝大年顯然并不是一位單純的寫實畫家。他的作品始終在寫實性與裝飾性的美感之間尋求平衡,力圖呈現一種既保有真實感,又帶有理想化意味的自然之美。

    松竹梅,紙本重彩,100×250cm,1984年

    羅梭江畔,工筆重彩,112×59cm,1983年

    祝大年面對大自然中極其復雜的結構與海量的信息,總能梳理出疏密有致的視覺路徑。他通過流暢而清晰的線條,將粗細各異、形態多樣、方向紛呈的植物、山體肌體刻畫得穿插有序,密而不亂,繁而不雜。同時他將繁雜的物象加以幾何化的概括:樹干上的陰影與疤痕被轉化為橢圓、環形與弧線的色塊,遠山的林木被處理為魚鱗般的肌理。由此,自然的蕪雜被提煉為一種井然有序的圖示結構,在保留對象真實質感的同時,又賦予畫面以形式美與節奏感。

    真實自然的幽暗壓抑的深景,在他的畫中被轉化為層次分明的色帶,前景植物如剪影般在靜謐的背景中佇立,清朗而開闊。正因如此,他的作品遠遠超越了景物外觀的再現,更令人感受到自然隱藏的秩序與空靈。

    蘇州姑娘,紙本重彩,62×82cm,1960s

    壽征,紙本重彩,62×82.5cm,1960s

    祝大年藝術中的裝飾性趣味,在人物畫中同樣有所展現。雖然此次展覽的人物作品數量不多,但幾幅女性人物畫卻極為傳神。他的造型讓人聯想起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家波提切利、安吉利科式的造型特征,流暢而飽含力度。然而,他的人物畫更接近于他的好友龐薰琹在貴州描繪的一批人物畫所展示的民族美感:質樸而靜雅,蘊含著人生的醇厚。人物形象無論是澄澈的眼神、面容的沉靜,還是姿態的簡潔,飽含溫度與內心力量。同時,他的人物并不孤立存在,而是與山川草木所交融,仿佛一切都被歲月的流光所溫潤。

    明艷而樸拙

    四季花,紙本設色,84×157.5cm,1989年

    祝大年對色彩的處理同樣耐人尋味。他常常以素描與重彩并行創作同一景點:素描作品多呈現出厚重與縱深感,而色彩則更具平面裝飾性,以物象固有色為主,但在中遠景的處理上又明顯受到環境光的影響。他的色彩體系兼收并蓄,既有中國傳統重彩畫的空靈雅致,又保留著濃郁的民間繪畫氣息;同時,也能看到遠東與歐洲文藝復興早期、西方印象派、日本浮世繪乃至現代繪畫的影響。然而,他的作品并未流于對任何單一流派的依附,而是在不斷調和與吸納中,努力探索一種屬于當代中國人的審美追求:明艷而樸拙,中正而雅合。祝大年曾說過:“棗紅,渾厚而不悶濁,明高而不刺目,是我們民族的國色?!?/p>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不同題材與空間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用色側重。在小幅靜物花卉或鄉村風景中,往往更多借鑒民間傳統的明快色彩,熱烈而質樸;而在大尺度的壁畫或風景畫中,則強調色調的整體性與空間層次,以和緩的過渡、環境色的渲染來營造出宏闊的氛圍,從而使觀者在視覺上獲得沉浸感。

    夔門,工筆重彩,111×154cm,1973年

    夔門》是一件很有意趣的作品。夔門,又名瞿塘峽,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祝大年選取了夔門渡口的一座高山作為主要描繪對象:山體沐浴在淡黃的天幕下,青綠的山脊泛著冷光,山體肌理厚重而結構分明。自山巔向下延伸,形體逐漸趨于簡化,直至渡口與藍色江面,厚重的立體感悄然讓位于平面化的構成。在這里,山與水的過渡,既表現出空間縱深的遞進,也營造出平面與立體相互轉化的圖像趣味。渡口處的點點舟楫與江面的藍色調相互映襯,使整體畫面在雄渾中透出清麗,于靜穆中顯露出勃勃生機。 

    畫和樹一樣都有生命

    站在祝大年的畫前,很難不令人產生一種虔敬之心,世界上怎么會有對自然和藝術如此耐心,如此認真的藝術家?與他同時代的很多藝術家都對祝大年對藝術的執著印象深刻。藝術家劉巨德曾回憶:“記得他坐在老鄉的房頂上,對著兩棵春天的棗樹,一畫一整天,一動不動...他清晰的頭腦和一絲不茍的耐心當時真令我吃驚,因為我第一次看到對自然如此精微的觀察與寫生?!?/p>

    李村大棗樹,紙本重彩,85×120cm,1972年

    北國風光,工筆重彩,97×150cm,1993年

    劉巨德繼續回憶:“先生還說:‘ 畫和樹一樣都有生命,寫生要去領會生命?!宜坪趺靼?,仿佛他當時進入了棗樹的體內,靜靜地從里面去感覺,也過著棗樹的生活一樣,上接天、下通地,深入大自然心靈的深處...” 

    也許正是憑借這種對自然無比專注的凝視,與自然同呼吸、共生息的體悟,天地之大美與精微,才在祝大年的畫筆中得以顯現。他筆下的自然,不僅是草葉微細的構建、植被的繁茂與山河的遼闊,自然深層的節奏與靈韻的呈現,也是人與自然在歲月長河中的彼此映照。

    近年來,自然的議題在藝術界悄然回歸?;艨四岬淖匀粫鴮戯L靡全球,如一泓靈泉紓解著當代都市人疲憊的身心。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國人也開始重新認識這位曾被長期忽視的“寶藏藝術家”——祝大年。他的藝術熱度的升溫,不僅是一種遲來的發現,更或許為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自然與藝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觀照。

    (作者:劉鵬飛)



    與自然同呼吸——重讀祝大年的繪畫藝術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