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北戴河不同藝術小鎮的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作品《肖像》
文_李芷葳
夏日的渤海灣,陣陣海風裹挾著藝術的氣息。7月20日,北戴河·不同藝術小鎮,一只7.5米高的“龍蝦先生”手持彎曲的畫筆,筆端的顏料凝聚欲滴,完美無瑕的表現折射出消費主義的光澤——這是英國當代藝術家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的代表性作品。
它矗立在不同CIRCLE當代藝術中心門前,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在海濱避暑勝地北戴河共赴一場名為“夏日波普狂想——龍蝦星球”的藝術盛宴。
菲利普·考爾伯特在展廳內接受采訪
“當我成為龍蝦時,我才真正成為藝術家?!?/strong>面對鏡頭,考爾伯特揭秘這場持續二十年的藝術探索和身份蛻變。這位哲學專業出身的藝術家,以龍蝦為代表自我與藝術話語的符號,致敬并轉化藝術史經典,提醒人們對消費社會的種種困境進行反思。
“龍蝦”是如何誕生的?
考爾伯特將自己定位為“新波普超現實主義者”,他將波普藝術的明艷色彩與超現實主義的象征融于一體,創造出視覺飽和、充滿張力的圖像世界?!褒埼r”作為代表自我與藝術話語的符號,隱喻著對大海的迷戀、對古典藝術的重構,以及“脫離現實”的哲學探索。
《龍蝦泉》致意馬塞爾·杜尚《泉》
“龍蝦是超現實主義的幽靈,更是死亡的使者?!?/strong>在專訪中,被問及為何選擇龍蝦作為創作的核心符號,考爾伯特如藝術考古學家般,追溯龍蝦符號的源流。
考爾伯特 《龍蝦電話》致意薩爾瓦多·達利同名作品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龍蝦就作為藝術創作的元素,出現在壁畫和馬賽克中。在17世紀的荷蘭靜物畫中,煮熟的紅龍蝦躺在銀盤里,甲殼的艷麗與死亡的沉寂形成殘酷對比。在西方藝術傳統里,它既是盛宴的象征,又是對生命逝去的暗喻。1936年,薩爾瓦多·達利將一只石膏龍蝦粘在電話聽筒上,《龍蝦電話》就此誕生,開啟了這一甲殼生物在藝術史上的超現實之旅。
《坐著的向日葵》致意梵高《向日葵》
考爾伯特深受達利、杜尚和波普藝術運動的啟發,尤其癡迷于龍蝦元素的象征性意義,這種癡迷促使他通過創作不斷探索自我形象和創造性進化。當極具標志性的龍蝦形象聲名鵲起,考爾伯特逐漸成為了大眾口中的“龍蝦先生”(lobster man)。當他繪制自畫像時,突然意識到——龍蝦其實正是他自我表達的符號,也是他創作靈感的源泉。他的藝術,就是以龍蝦為起點,與宗教、神話或經典藝術場景結合,顛覆傳統藝術敘事,反思身份、自由、以及人類的社會結構,每件作品都是對“存在”境況的投射。
并非絢爛的狂歡,而是幽默的批判
考爾伯特的“龍蝦先生”,表象絢麗色彩,背后卻蘊含著對當代社會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既是藝術家的自我投射,也是對全球化消費社會的幽默批判。波普藝術被定義為一種表達大眾文化的流行藝術,往往以夸張鮮明的色彩吸引眼球,并以大眾媒體形象與消費品為主題進行創作。
“夏日波普狂想——龍蝦星球”展覽現場
對于西方哲學作品的廣泛閱讀,使考爾伯特意識到“我們生活在荒誕的世界中,荒誕比嚴肅更接近真理”。他發現有時候當藝術作品變得過于嚴肅、過于說教,或者過于自命不凡時,反而可能背離藝術的本質。他喜歡在作品中運用通俗易懂的幽默、鮮艷的色彩來與觀眾建立連接,因為他認為生活中最動人的詩意就藏在日常里,那些能將我們所有人聯系在一起的事物中。
菲利普·考爾伯特裝置藝術作品 《龍蝦工廠》
考爾伯特認為波普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標志性語言。從詩意的角度來看,它其實包含了那些最富有意義的話語,那些能真正跨越隔閡、將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緊密相連的視覺符號。因此,他的作品首先呈現的是來自色彩的直接沖擊,“我的色彩哲學直接作用于感官,這是最原始的審美體驗,能夠引起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觀眾的共鳴?!?/p>
考爾伯特為本次展覽創作的“持筆龍蝦”系列作品
這組為北戴河本次展覽特別創作的“持筆龍蝦”,凝聚著藝術家對創作本質的思考:“筆刷下墜的姿態,暗示著藝術表達的沉重;柔軟的筆桿難以掌控,象征在藝術創作中尋找意義的過程,既充滿挑戰又帶有悲劇美感。就像渤海灣的漁民與大海搏斗,創作者也在與意義深淵角力?!?/strong>
菲利普·考爾伯特裝置藝術作品 《龍蝦工廠》(局部)
另一件專門為本次展覽創作的作品《龍蝦工廠》,是一則關于消費社會的寓言。傳送帶運送著包裝鮮艷、排列整齊的龍蝦罐頭,機械地、永不停歇地向前滾動著,正如消費時代的縮影。考爾伯特道出創作的本意:“以超現實方式批判現代社會對生產和消費的過度追求?!?/strong>當觀眾逛完展覽,挑選并購買龍蝦限量周邊衍生品時,同時也不經意間完成了這件消費行為藝術的最后一環。
“夏日波普狂想——龍蝦星球”展覽現場
同時,考爾伯特還用最具代表性的龍蝦形象、紅藍配色,還有大眾消費品牌和網絡符號,重塑了培根、畢加索等人的經典作品。他通過龍蝦形象將經典藝術、當代流行文化與網絡迷因并置,挑戰藝術史權威性,探討時間層疊與身份流動性。這些戲仿不是褻瀆,而是邀請觀眾思考:當古典藝術遭遇消費主義,我們是否都成了廣告洪流中的龍蝦?
活力與傳統,龍蝦與不同文明的對話
考爾伯特深受歷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啟發,癡迷于現在、過去與未來的關系。龍蝦符號的環球巡展之旅,也勾勒出藝術解讀的文化地形圖。在它看來,亞洲代表了欣欣向榮的當下與未來,而歐洲則代表了歷史的傳統與經典。
菲利普·考爾伯特為北戴河的小朋友們現場導覽
例如在意大利的龐貝古城展覽時,考爾伯特作品將新舊藝術拼貼重疊,與歷史時代的交疊遙相呼應。而在亞洲,龍蝦符號則在全新語境中煥發能量??紶柌胤浅O硎茏髌吩趤喼拚钩龅倪^程,他認為這里有“熱情、能量和大眾精神,亞洲的藝術現象處于前沿,亞洲觀眾對藝術的激情,使藝術展覽充滿生命力?!?/strong>
展覽中對波普藝術發展脈絡的學術梳理
考爾伯特認為藝術能夠突破文化界限,讓觀眾感受到創作自由的精神,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產生共鳴。在北戴河展廳內,觀眾圍繞《波普藝術島》展開波普譜系的思辨,在《龍蝦工廠》機械律動中辨認出對消費主義的戲謔。這種跨越文化和語言的共鳴,印證了視覺語言的魔力。在不同藝術小鎮正舉辦多場不同的展覽,波普藝術與東方經典對話、金屬與陶瓷材質碰撞,構建起跨越時空的文明和弦。北戴河不同藝術小鎮的理念獲得考爾伯特的高度認同:“藝術小鎮將公眾與藝術緊密結合,正是藝術為人人理念的實踐范本?!?/strong>
今天的波普藝術與安迪·沃霍爾時代有何不同?
考爾伯特被稱為“安迪·沃霍爾的教子”,而他也認為21世紀是波普藝術的世紀,數字時代的洪流正在重塑波普藝術的在今天的形態。他并不反對藝術的商業化,并積極接受與時尚品牌的商業聯名合作,他認為這是藝術通俗化和大眾化的體現,藝術應無界限地面向大眾,時尚聯名是藝術突圍的優雅路徑,可以突破精英階級的圍墻,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藝術。
“夏日波普狂想——龍蝦星球”展覽現場
隨著信息網絡發展和AI等新技術的涌現,今天的波普藝術,相較于安迪沃霍爾時代的波普藝術而言有了重大的變化,大量新媒介、信息、意象的爆炸,催促著藝術家探索新的藝術語言和創作可能性。如今藝術家可以通過越來越多的形式進行創作,比如漫畫、電視節目、元宇宙等??紶柌赝ㄟ^lobsteropolis等數字藝術展廳,探索元宇宙藝術實踐,讓龍蝦自由穿梭于高樓大廈和梵高麥田,實現物理空間無法企及的時空折疊。但面對技術迭代,波普藝術的核心命題始終未變——娛樂外殼與批判內核的平衡,在生活潮流之中孕育著藝術的活力。
菲利普·考爾伯特現場與小朋友合影
當孩童與考爾伯特先生一同擺出龍蝦手勢,當來自各地觀眾在作品前拍照打卡,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場世界級藝術家與當地觀眾的互動,也是不同藝術小鎮的初心——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歡迎各種藝術,讓觀眾在沉浸式的體驗之中發現藝術的真諦。正如潮汐永恒往復,藝術與生活的交融,將在這里寫下無限可能。(圖片提供:不同藝術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