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藝人——當代環境藝術文獻展”展覽現場
2025年7月19日,“環藝人——當代環境藝術文獻展”在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由福州大學與浦城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以“文獻+手稿+影像”三位一體的展陳體系,系統梳理了中國環境藝術近四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以及歷代環藝人的設計智慧與探索實踐,生動呈現了環境藝術營造與數字科技語言的融合創新,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獨特的藝術注解。
“環藝人——當代環境藝術文獻展”展覽開幕現場
范迪安、蘇丹等觀看展覽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展覽策展人,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蘇丹,浦城縣委書記李江平,福州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鄭煦林,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朱育帆,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林金強、副院長張健,南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施萍,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原委員吳昊,副主任邵健、席田鹿,秘書長王國彬,副秘書長金常江、梁青,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立平,中國美術家協會建筑藝術委員會委員沈康、范爾蒴、何凡,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羅禮平,武夷學院武夷藝術研究院院長陳鐸,浦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軍,浦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陳江宇等領導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致辭并宣布展覽開幕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致辭并宣布展覽開幕。范迪安在致辭中說道,環境藝術學科近四十年來,始終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不斷滿足社會文化需求,壯大了專業隊伍,拓展了學科外延。本次展覽聚焦“環藝人”這一群體近四十年的探索足跡,通過一代代“環藝人”的文獻與作品的深度梳理,展現環境藝術從專業建構到服務社會的完整脈絡,詮釋了藝術與科學、人文與工程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體現了“環藝人”和環境藝術“其志之大”“其道之新”“其業之興”三層深意,彰顯了環境藝術家胸懷家國、守正創新的精神品格。展覽設計新穎別致,可視可讀信息很大。當前是全國推進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環境藝術也必將以融合創新的理念和綜合的藝術語言發揮更大作用。
展覽策展人,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蘇丹致辭
展覽策展人,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蘇丹在致辭中說,本次文獻展不僅記錄了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在城市建設、生態設計等領域的卓越貢獻,更展現了該專業在新時代社會轉型中的持續活力,是一個必將載入史冊的展覽。環藝是設計學科中最早實現藝術與技術融合的專業,印證了現代社會對環境營造的持續需求,相信“環藝”將繼續以其獨特氣質,回應時代命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福州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鄭煦林致辭
福州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鄭煦林致辭,他表示,此次與浦城縣攜手舉辦該展,既是校地戰略合作的生動實踐,更是踐行“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福州大學在藝術設計領域深耕七十余載,師生作品屢獲國家級獎項,環境設計等專業躋身全國A類行列。今后,福州大學將為城鄉環境建設提供更多創新解決方案,讓藝術教育成果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浦城縣委書記李江平致歡迎辭
浦城縣委書記李江平致歡迎辭,他說,丹山碧水迎高朋,千年文脈聚雅集。作為閩越文化的搖籃,浦城依托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地標,深化校地合作,讓藝術基因融入城鄉發展肌理。期待此次展覽以藝術為媒,使綠水青山間的藝術之花,綻放服務高質量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獨特魅力。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開幕式后,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學術委員會組織與會專家圍繞“環境藝術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運用”展開交流。蘇丹認為,環境藝術既是城市美學的表達載體,更是連接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紐帶。浦城作為生態資源豐富的縣域,應當充分發揮環境藝術的在地性優勢,將閩北山水文脈融入城市更新之中,讓藝術成為綠色發展的催化劑,使城市在更新中既能留住“鄉愁”,又能煥發可持續的生機。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將“環藝人”作為策展的主題和敘事的主體展開。對此,執行策展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冠表示,“環藝人”展覽主題的提出,實際上反映了一種策展敘事視角的突破性轉變,即從傳統的以作品為中心的展示模式,轉向聚焦環境藝術創作背后的"人"本身。展覽匯集了環境設計、建筑設計等領域的創作者,但與常規展覽著重呈現設計成品不同,展覽希望更深入地挖掘每件作品背后鮮為人知的人文故事。這些故事既展現了創作者獨特的個人經歷與專業追求,也揭示了不同創作者之間思維方式的差異與碰撞。通過這種"創作者視角"的敘事方式,觀眾得以窺見設計圖紙之外更豐富的內涵:那些靈感的來源、創作中的困境、以及與環境互動的動人瞬間。
“我們這次展覽最大的突破就是將‘人’本身作為主體來呈現。為此,我們專門設計了一個訪談空間,通過持續的對談來展現每位環境藝術從業者的個人故事:他們為何選擇這個專業?專業訓練如何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比如,普通人可能只關注環境的基本功能,而環藝專業人士則更注重環境的精神價值——我們不僅要健康的空間,更要能帶來幸福感的美學體驗。這正是環境藝術的價值所在。特別是在AI時代,我們需要思考什么是人類獨有的。我認為,靈魂本身沒有性別,只有當它寄居于身體時才獲得性別特征。藝術服務于靈魂,環境服務于身體,因此環境藝術作為二者的結合,將是人類永恒的需求。這次展覽正是要展現這個專業如何通過改善環境來提升人類的幸福感,也呼應了國家關于藝術與科技融合發展的號召?!眻绦胁哒谷?,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王國彬說。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攝影:劉鵬飛)
對于在一所縣域美術館呈現一場專業性含量很高的展覽,如何把握展覽在學術性、專業性和公共展示方面的平衡?執行策展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梁青在接受采訪時說:“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融合藝術與技術、設計的綜合性學科,不僅關乎城市人居環境的品質提升,更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此次展覽在呈現方式上重點進行了兩方面的嘗試。其一是采用數字化展示手段。通過三維立體建模等技術,將專業設計作品轉化為直觀可視的空間形態,使非專業觀眾也能清晰理解設計理念與空間的關系。這種呈現方式打破了傳統環藝展覽依賴專業圖紙、圖版等展示方式的局限,實現了專業性與大眾化的有機統一;其二,專題展廳采用當代藝術策展理念。通過數字影像、人物訪談、文獻梳理等多元形式,構建沉浸式觀展體驗。展覽中我們還特別展示了環藝人出差時必不可少的行李箱,以及邀請參展設計師呈現其工作必備的工具或具有特殊意義的隨身物品。這一創意展示生動展現了環藝工作者的職業特質與生活態度——唯有熱愛生活、觀察生活,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人居環境。讓公眾真切感受到:環藝設計師既是城市建設的專業力量,更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和踐行者?!?/p>
展覽現場(攝影:劉鵬飛)
到場領導及嘉賓合影
本次展覽于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序廳和專題展廳1展出,將持續至9月7日。同期,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還舉辦了“歷史的記憶——俄羅斯畫家筆下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專題展廳3) 、“北國的田園詩——俄羅斯油畫與素描作品展”(專題展廳2)。(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