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羊磴“鄉土而新奇”藝術鄉場海報及開幕合影(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2025年6月29日,在貴州高原的熱烈炙烤下,一個鄉土而新奇的小鎮迎來了不太尋常的一天。2025羊磴“鄉土而新奇”藝術鄉場在貴州省桐梓縣羊磴鎮開幕。在長達13年的藝術鄉村實踐中,村民們早已習慣面對“突發事件”,欣喜的是,每當出現這樣一群“外來物種”時,羊磴小鎮的居民眼神里依然充斥著好奇與探索,他們會結伴而行,不斷詢問:“這里也是作品嗎?”或下結論:“這個是作品!我們可以進來看看嗎?”。羊磴小鎮在“外來物種”的長期感染下,呈現出別樣的風土人情和新鮮氣象。
《羊磴羊》 江城 羊磴石、鋼管、扣件 370*200*420cm (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開幕現場 (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開幕現場 (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一、羊磴之“土氣”
“土”字在此有兩層含義:一是“風土”,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域與自然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各地風土分別。二是“土而奇”,源自當地的一句話“土耳其”,是形容一個人說話辦事“土里土氣”。本次開幕式中,“土氣”最突出的地方便是羊磴藝術館及其附近。這里聚集著從羊磴風土和“土氣”為原點,挖掘后形成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們將羊磴本地人和生態的“土氣”轉化為非常態日常,使其和諧融入鄉土而新奇的羊磴小鎮上。
羊磴鄉村美術館現場 騎恐龍的胡館長(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羊磴鄉村美術館現場 (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羊磴土壤肥沃,生態系統繁多。2016年在國家脫貧政策的扶持下,羊磴涌現出大批生態護林員。2025年,羊磴生態藝術之《護林員項目》正式啟動,目前項目分為護林員工作記錄、護林員視角實驗電影、護林員與藝術家共創三個部分。分別從護林員個體記錄、實驗電影以及藝術家與護林員共創進行呈現?!蹲o林員計劃》在已形成的特色地域生態下用藝術的方式被人們看見,護林員也能夠因此感到自身真切的存在,從“土”出發,扎根于“土”,實實在在,真真切切。
《護林員計劃》 2025年集體創作:焦興濤、婁金、付臣亮、廖登海、莫丹洋、全安權、等…(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藍色家園+往日心事誰來猜》莫丹洋藍曬照片、石頭尺寸可變2025年(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羊磴之所以能在眾多藝術鄉村實踐中脫穎而出和形成如此夸張的時間跨度,除了藝術家們的不斷探索之外,與“土生土長”的本地居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75歲的程必蘭奶奶作為素人藝術家,多年來的繪畫一直展現出羊磴人特有的鮮活精怪,她于2025年3月份“羊磴在北京”的展覽中來了一趟北京,這幅近乎長達十米的畫作便是以此為契機創作。她用繪畫樸實又可愛的記錄北京之行,“土里土氣”又如此靈動。在本次鄉村藝術課堂環節中,程必蘭奶奶敘述了長卷《羊磴到北京》的創作思路和過程,還有老照片《一家人系列》的作品介紹。與此同時,她的孫子付臣亮作為羊磴藝術協會的秘書長,通過在羊磴的不斷實踐中找到了與自身創作的契合點及實驗場。認為2025年第三屆“土而奇”的創作方法、參與人員范圍都有巨大突破,并將其視為羊磴新起點、新階段。從土壤中滋出嫩芽,到長成參天大樹是需要時間的。
《羊磴到北京》程必蘭、鄭菁、付臣亮紙本丙烯0.3x9.56米2025年(圖片由付臣亮提供)
《木雕速寫——羊磴》用看似輕松的“筆觸”雕出最真實的羊磴人,這次看到鄧坤時,他正在雕羊磴的羊,渾身被木屑包裹,皮膚被曬得黝黑發亮,而眼神比從前清亮了些許。藝術家自述中提到:“我要求自己必須每天雕完一個人,不是因為趕進度,是因為時間的限制會激發出爆發力和果斷力,能有力體現在木雕作品上,即便有表達不太好或者失敗的,它也顯得真實?!彼x擇的雕刻角色也十分有羊磴感,除了胡館長、羊磴的羊之外,其中王靜的“問號腿”作為羊磴“土而奇”的經典一瞬也被納入其中。
《木雕速寫——王靜》鄧坤香樟木2025年(圖片由鄧坤提供)
《木雕速寫———羊磴》鄧坤香樟木2025年(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鄧坤《木雕速寫》(視頻來源: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
羊磴河之湍急是路過之人無法忽視的存在,幾乎都要駐足一觀。于是羊磴鎮的居民便經常趴在橋頭上俯視羊磴河?!稘q水》這件作品以羊磴河汛期的自然現象為主題,藝術家張超、付臣亮將這一現象通過藝術的方式重構了出來。他們收集羊磴百姓的舊衣,制作成50余具“擬態群像”——稻草人。即百姓替身,它們俯身橋欄,集體凝視著初漲的羊磴河,構成一場由舊衣與草屑完成的靜默觀禮。這一幕既熟悉又陌生,既日常又戲劇,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奇觀。
《漲水》張超、付臣亮舊衣服、植物尺寸可變(約50余組稻草人裝置)2025年(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二、羊磴之“人氣”
除了“土氣”之外,羊磴的“人氣”也是本次活動較為突出的特點,其中“人氣”既有靈動的“人氣兒、人味兒”又有“人氣”聚集的意思,我們能夠在各種作品中看到羊磴有“人氣”的“群像”。眾所周知,藝術家與居民的合作式藝術已在羊磴小鎮持續多年,合作方式也隨著時間而不斷深化清晰,形成了很多參與式作品。在“人氣”滿滿的羊磴鎮上,居民與藝術家合作共生、合作共贏,并進行持續性的發展。
首先,門面美術館的藝術協商是需要挑戰長期維系關系的藝術實踐,作為一個半公共空間,藝術家需要直接面對羊磴小鎮各個老板的本心,因為其中必然包含經濟問題,想要形成長期合作的協商關系,這比平常的參與式藝術多了些“生猛”與真實。在今年的藝術實踐當中,眾多門面美術館的老板都與藝術家簽訂了門面美術館館長聘書和協議,在藝術協商中制定規則。
門面美術館——姬式酒坊 館長李顯軍 老板姬小軍(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除門面美術館以外,藝術家張增增又和當地居民李小松進行了再一次合作,他們以村里常年見不到父母的孩子們為契機,將孩子們的思念轉化為簡筆畫太陽的燈光路徑,懸掛在樹上,并運用手搖的方式發電,將孩子們的思念具象化。將羊磴最活潑的一批“人氣兒”聚集起來,用光芒照亮思念。
回家的光張增增&李小松綜合材料2025年(圖片由羊磴藝術合作社提供)
羊磴太陽花短片 (視頻來源: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
開幕式聚集了各方人氣,四面八方來的人氣匯聚于此。藝術家任佳借由此“人氣”進行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拍賣會,她選擇了羊磴素人藝術家和門面美術館相關的物件進行拍賣。任佳表示這件作品需要現場應變能力,她甚至加入了戲劇化的即興表演的性質,現場氛圍十分高漲。
2025年羊磴藝術鄉場拍賣會現場 (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任佳《羊磴藝術鄉場拍賣會》 (視頻來源: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
羊磴藝術合作社發起人焦興濤在《中國式公共藝術》中提到:“鄉村公共藝術形態的最大特點就是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具有“出演”的性質——每個人既是演員又是觀眾,通過圍觀、聚集來參加、參與,共聚同樂?!?/p>
三、羊磴之“新氣”
經過多年沉淀,本次藝術鄉場的開幕也顯現出很多羊磴的新氣象,與時俱進的新科技使得羊磴不光在鄉村藝術實踐上不斷推進,還引進了新地域的藝術家進行創作實踐,允許國際國內的新地域文化進入羊磴,從四面八方帶來新鮮事物,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未來圖景。
2024年,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藝術家們開始了新科技——AI與羊磴的一系列探索,《羊磴AI小鎮》通過記錄羊磴當地人對羊磴未來發展的種種想象作為文本數據,結合現場實景拍攝通過SD工具進行分幀圖像生成與合成。本次羊磴AI實踐將羊磴以往的“著名景點”和已有“藝術作品”用AI做成活潑的動畫,將羊磴煥然一新,盡顯生機。
張豪.卡門影視《AI羊磴》 (視頻來源: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
本次藝術鄉場除新科技以外,還以藝術的形式從羊磴之外帶來新鮮的地域文化?!锻習^——北京人與羊磴》意在探討地域文化交互,項目發起人王然以策展人杜曦云在2025年3月策劃的“羊磴在北京”展覽作為先決條件,實施反向交互推進,試圖進行一種文化回應。為了將新鮮的“地域特征”帶入羊磴,她邀請了一些北京藝術家用羊磴的土進行書籍相關的藝術創作及展出,其中運用了本地觀音土、護林員采的中草藥以及石材作為材料,強調羊磴水土與人文生態交互性。并招募北京各行各業人員進行書籍及其職業相關的小物件捐贈,將其統一作為裝置整體。使得新地域的能量注入、助力羊磴的實踐發展。
土書館項目海報及臨時現場(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土書館項目新現場(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王然《土書館——北京人與羊磴》 (視頻來源: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
而德國藝術家 Dieter Detzner與意大利藝術家Anna Forlati的參與又使得羊磴藝術鄉場與國際接軌,他們都各自為羊磴進行創作,Dieter通過給予作品人性化命名的方式,讓作品擬人化,凸顯與人之聯系,做了一件裝置作品。Anna從當地兒童角度出發在街道上繪制與當地故事相關的黑板畫。他們周圍經常圍著一群小朋友,他們害羞又想和外國人搭話,由于他們的出現,為小鎮帶來新鮮的探索。
羊磴藝術協會2025年第二次理事會(圖片由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提供)
開幕當天,還舉辦了羊磴藝術協會2025年第二次理事會、羊磴藝術協會第一屆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第三屆“中國?羊磴”學術論壇暨羊磴鄉村藝術課堂等系列活動。本此藝術鄉場活動將持續到2026年6月。據悉,羊磴即將持續走向全國各地進行展覽。在藝術活動上會持續推進羊磴鎮藝術積分、生態藝術(即護林員)項目,并持續發掘民間藝術家,構建更加完整的羊磴藝術生態。(作者: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