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普通人”創造的藝術感動!從“原生藝術”到“藝術治療”

    “普通人”創造的藝術感動!從“原生藝術”到“藝術治療”

    時間: 2025-07-15 14:13:38 | 來源: 藝術中國

    “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展覽現場 @PSA

    文_林霖

    榮格說:“當沙漠開始肥沃起來的時候,它會長出不尋常的植物。你會認為自己瘋了,在一定程度上你確實是瘋了”,這或許是對“原生藝術”這一藝術面貌的極好啟示。

    日前,“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簡稱“PSA”)展出,再次將“原生藝術”的概念提出。藏品以洛?;饡詹氐恼蛊窞橹?,同時也選擇了本土原生藝術家的加入,體現了對話與突破地域框架的“無邊界”理念以及廣博而平等的藝術視野。

    “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展覽現場 @PSA

    即便對“原生藝術”的概念一知半解,觀眾也很容易被這些純真、幽默、自由的作品打動。無須對作品太多闡釋,直面作品本身所流露出的情感是最純粹的。尤其是很多細節的驚喜,充滿想象力的童真;色彩的絢爛與高飽和度,其實背后都是傷痛、瘋魔、家暴等人生經歷,讓人想到米歇爾·??碌哪潜尽动偘d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狂史》。

    讓·杜布菲在瑞士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1976年2月。照片由讓-雅克·萊瑟拍攝。瑞士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館藏。

    那么到底什么是“原生藝術”?“原生藝術”即Art Burt,由法國藝術家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在1945年提出。當時的杜布菲正在尋找藝術創作的新可能,時年他應洛桑之邀,到瑞士做了一次文化交流之旅,他在行程中參觀了好幾個精神病醫院的美術收藏,精神病人的創作深深打動了他的心?;氐椒▏?,他提出了Art Burt一詞,繼而展開一場長達四十年的探索。原生藝術不僅改變了杜布菲對藝術的看法,也激勵了他個人的創作,使他成為20世紀現當代藝術史最具創造性的藝術家之一。

    原生藝術家群體,因為其中主要構成者皆為邊緣社會人的身份特性,就像杜布菲最初的定義——“原生藝術是指由默默無名的人、瘋子創作的素描、油畫等所有藝術形式。它們源于自發的沖動,受到幻想、甚至精神錯亂的驅使,遠離常規的傳統藝術?!囆g家從不考慮規則和主流,完全從他自己的本能和靈感中獲得創作能量(創新和表達方式)?!币蚨?,原生藝術的創作者們自帶一種叛逆的特性,他們不隨波逐流,也不迎合主流的評價體系與價值觀,多數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他們的藝術作品呈現的面貌無風格流派可依、不同于古典藝術范式或流行風格,因而帶有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特點。

    “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展覽現場

    我們在欣賞他們的作品時,最好也不要僅僅停留于畫面本身的賞析(用我們所謂的慣常認識和經驗),比如,有些會不會太像兒童畫?以及那句說爛的“我也能畫”;還是放下自我和偏見,靜靜聆聽創作者的故事、了解成長背景,如此,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打開我們的藝術視野。

    在展覽中,我們發現原生藝術的創作者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阿道夫·沃爾夫利,《無題(布達佩斯時間輪)》,約1922年,紙上彩鉛及鉛筆,50.4×65.3厘米。
    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Arnaud Conne,數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1. 專注內心世界 探微精神宇宙

    這些創作者內心充滿奇思異想,能畫出繁復的圖像畫面,融合了很多元素比如音樂、流行文化、建筑、服裝、民族圖騰等,經常也會在作品中出現自畫像——一個類似平行世界的“我”。有些創作者還是靈媒者,會在創作中傳遞一些夢境般的世界。他們也正是通過畫下這些作品而達成“內心的平靜”。他們對于繪畫媒介則不拘于傳統的紙和筆,擅長“混搭”——其實也是利用手頭可以利用的材料,用當代藝術語境的話說就是“綜合材料”。

    當然,那些涉及到靈媒、占卜甚至靈異的情結內容,或許我們也很難用世俗標準去衡量,索性讓我們放空自己、拋開知識的負擔,把自己回歸孩童的心態——只要你還沒忘記怎么做一名孩子。

    達武德·庫查基﹐《無題》,2016 年,紙上鉛筆,100×70厘米。
    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Claudina Garcia,數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2. 抽象的“肖像”:人臉與生靈萬物

    很多創作者會重復描繪人臉,并在畫面中各處出現。這些人可能是他們所理解的蕓蕓眾生,也可以是自我的指代;而更多則可能只是表情和情緒的載體。所以,有些人臉只是簡單的幾根線條勾勒,有些人臉則是其他物質的堆砌;還有些則是將人和動物平等視之,共構所謂的“大千世界”。當然,這里的生靈萬物也包括一些肉眼不可見的生物,甚至還有想象中的小怪獸等。

    奧斯瓦爾德·齊特納﹐《25人》,1971年,紙上印度墨,21×14.8厘米。
    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Olivier Laffely,數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3. 重復與序列

    展覽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作品都有對同一形象的排比陳列,可能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比如,在“藝術治療”中有不少患者會重復畫同一圖形,可致無限循環的地步,而現實邊界就在于畫紙的邊界。還有些創作者傾向于收集特定的東西并將之分門別類歸檔。兩者結合起來看,他們似乎在做著“檔案編目”般的工作:一臺縫紉機、一輛汽車、一塊石頭、一朵花,我們可能很久沒有如此“凝視”它們了。

    朱迪思·斯科特,《無題》,2003年,羊毛線、織物、干草及紙板,34×45.5×37厘米。
    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數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4. 自由的創作媒介

    正因為沒有學院派的包袱,所以他們很多人才會自由選擇使用創作媒介,如隨手的衣物、布料、瓦楞紙、家具等,一層層包裹;有時候是在戶外利用石頭、沙子甚至陽光和影子就能創作一件即興的作品。而剪紙、刺繡、拼貼等也都是常見的創作方式。仔細閱讀他們的故事,會驚訝于這種自由和卓越的想象力。

    讓·杜布菲在位于拉布魯斯特街的工作室進行雕塑創作,用熱切割工具在一塊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上造型,1970年10月2日,明膠銀鹽攝影。照片由科特·韋斯拍攝。? 杜布菲基金會,巴黎

    畢竟原生藝術是沒有疆域的。??略凇动偘d與文明》一書中說過:“事物本身背負起越來越多的屬性、標志和隱喻,以致最終喪失了自身的形式。在賦予形象以生命的知識與形象所轉而采用的形式之間,裂痕變寬了。這就為夢幻開辟了自由天地?!?/p>

    從藝術本身來說,它發乎內心而創作,正可謂藝術的初心。它關乎來自人類本源的一種創作沖動,正如人人生來具有審美意識,只是在后天的各種規則、制度、行為模式中漸漸忘記了本源以及來自本源的號召。

    位于巴黎勒內·杜魯因畫廊地下一層的“原生藝術之家”,1948年。瑞士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館藏。

    今天,提及原生藝術都會和“藝術治療”(Art Theraphy)掛鉤。就像杜布菲也是和很多醫生好友以合作的方式獲得其病人的作品并納入原生藝術協會,一并收入的還有大量生活和創作的資料。杜布菲一直堅持給每一個創作者編目存檔;我們也在此番PSA的原生藝術展覽中閱讀到大量文字檔案資料。雖然“藝術治療”的概念在國內尚處于初始階段,人們常常會將“藝術治療”與“藝術療愈”混淆。但已有先行者,比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推出的“600號畫廊”于2021年8月正式成立,推出第一個畫展時,展覽前言中就明確提到“原生藝術”的概念。600號畫廊是中國大陸首家設在精神病院內的畫廊,目前已舉辦多次畫展,每一屆主題都聚焦某一類精神疾病,展示院內外受此病癥困擾和折磨的患者的藝術治療的作品,同時也對大眾進行一次該病癥的科普知識。

    郭鳳怡,《天女散花》,1990-2008年,宣紙上顏料和中國墨,148×46厘米。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 Marie Humair,數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本次展覽中展出的中國藝術家郭鳳儀,就是通過在畫面中詳細描繪身體能量的流動,如同解剖圖般的圖像實則是一種現代主義的寓言,如同在紙上勾勒出一條通往療愈之路?,F實中的郭鳳儀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因患有嚴重的關節炎而不得不在39歲就從工作的橡膠化工廠退休;為了增強免疫力、緩解病痛,她開始練氣功。這種講求深層內觀的修行觸發了她的幻想,由此她開始記錄腦海中的畫面。

    庫淑蘭 《大姐姐、巧打扮》,1983年,剪紙拼貼,54×39厘米。私人收藏。

    另一位展出的剪紙藝術家庫淑蘭,由PSA根據此次展覽主題而特別呈現。庫淑蘭的作品如同民間年畫般喜氣洋洋、充滿生命力,高飽和度的色彩和明媚的氣氛讓人很難聯想到背后辛酸的故事——庫淑蘭悲劇的家庭生活,她只能通過手中的剪紙獲得心靈的撫慰。

    在西方,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降,對原生藝術這一形式越來越重視,從展覽、相關書籍再到收藏是越來越普及,包括成立了諸多的原生藝術收藏館、基金會等或官方或私人的收藏展示機構。很多原生藝術作品也啟迪了西方的后現代主義藝術家的創作,也豐富了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當代藝術的形式與內涵。

    歸根結底,原生藝術的頌歌,就像杜布菲的理念——“普通人”萬歲!

    “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展覽海報 @PSA

    “普通人”創造的藝術感動!從“原生藝術”到“藝術治療”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