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達古今之宜——清代宮廷設計潮流” 展:在古物新韻中解碼傳統與創新

    “達古今之宜——清代宮廷設計潮流” 展:在古物新韻中解碼傳統與創新

    時間: 2025-07-12 21:48:1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文/付朗

    近日,由故宮博物院與嘉德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 “達古今之宜——清代宮廷設計潮流” 展在嘉德藝術中心正式對公眾開放。作為雙方第七次深度合作,本次展覽以211件涵蓋青銅器、瓷器、玉器、琺瑯器、書畫、古籍、織繡等多門類的文物,構建起一條貫通古今的設計美學脈絡。通過 “為何仿?如何仿?怎樣用?” 三連問,揭示清代宮廷藝術“古為今用”的創作邏輯,更以獨特的策展視角,讓觀眾在器物的傳承與創新中,窺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生命力。

      《鏨胎琺瑯云氣紋犧尊》(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鏨胎琺瑯云氣紋犧尊》背上“乾隆仿古”四字細節

    展覽以“追蹤一件仿古藝術品的誕生”為敘事起點,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設計對話:這件《鏨胎琺瑯云氣紋犧尊》是清代仿古藝術的代表作,犧尊背部方筒上在鎏金寫有“乾隆仿古”四字。犧尊造型始于商周,戰國時期用作盛酒器,乾隆帝博雅好古,便下令以《西清古鑒》中青銅器為樣本仿做器物,這件犧尊與《西清古鑒》第三十八著錄“唐犧形表座”在形態、花紋、尺寸等方面完全一致,但做工上通體采用鏨胎琺瑯工藝,裝飾繁縟華麗,融合掐絲點綴,展現出“古而彌新”的皇家品味。

    展覽現場(拍攝:付朗)

    “器以藏禮”——從崇古禮到用古器,追摹夏商周三代氣象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潮流。由此可見,“為何仿?”源于對古代典范的向往,而從尊古、崇古到鑒藏、著述的傳承與發展,也為仿古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理論認知和優秀樣本。

    展廳現場(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如果說“為何仿”回答的是仿古風尚、潮流觀念的提出,那么展覽第二部分則圍繞“如何仿?”為觀眾呈現了諸多精美絕倫的工藝類別和技藝。特別是新材料、新技術的引入,既為仿古藝術增添了新的形式語言,又借仿古實踐實現了傳統文脈的有機連接。

    “八卦觚陣”現場圖(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22樽不同時代、各具匠心的觚構成了“觚的矩陣”,極具巧思的展陳設計為觀眾呈現了一部“觚的發展史”。而隨著不同歷史時代觚作用的變遷,其紋飾和工藝也在不斷發展創新,成為“如何仿”部分的最佳案例:

    觚,是一種敞口、長身、細腰、闊底的飲酒器。在良渚文化的遺址和墓葬中已發現有漆木觚,它們具有辨明等級的禮器意義。銅觚始見于早商文化,盛行于商代,西周中期以后罕見。在商代墓葬中,觚、爵常等量配對組合,構成了禮器群的核心。兩宋金石學興起,商周銅觚除了作為鑒藏的對象、祭禮器的范本外,更逐漸成為案頭陳設的雅玩。元明清時期,觚更被廣泛地用作陳設和花器。

    不同時代的“觚”(拍攝:付朗)

    這組“觚的矩陣”既有商代的原型也有宋至清歷代的仿制品。原型展示了粗體、細體和方形三種樣式,仿制品則依據制器者的意圖分為了三個層次:“忠于典范”部分展示銅質,造型、比例皆追三代,紋飾圖案以蕉葉紋、獸面紋為主的制作;“采擇英華”則關注材質并舉,造型考究,比例和諧,紋飾在仿古主題里加入了時代風格的觚;而最后一部分整體仍以觚形呈現,但形制創新且不拘一格,在“但取古意”的基礎上大膽用色,紋飾創新,呈現出個性十足的張力。

    木觚、青銅、玉器、玻璃、掐絲琺瑯...不同材質與工藝的觚令人耳目一新,碧玉、白釉、剔紅、孔雀綠,琳瑯滿目的顏色讓人目不暇接,這部微縮的“觚的簡史”,又何嘗不是中國燦爛文化發展的縮影呢?

    展廳現場(拍攝:付朗)

    伴隨著技藝的突破與創新,始終不變的,是對優秀傳統的挖掘與闡釋。在這一過程中,“古”由此啟發了當時的“新”,成為后世的“新古”,也塑造了新的時代典范,成為歷史長河中不斷推陳出新的綿延動力。

    展覽作品(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借助新的材料和技術,仿古得以延伸到各個領域,也同樣見證著東西文化的交融。在清代,歐洲玻璃配方、畫琺瑯原料的引入,西洋透視技法、解剖知識的運用,豐富了仿古藝術的表達語言。畫琺瑯技術的內化過程可視為典型。它本以銅為載體,經過與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相結合,創燒出琺瑯彩、粉彩等影響深遠的瓷器新品種。

    展廳現場(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洋彩開光牡丹圖題御制詩雙螭耳抱月瓶》(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洋彩開光牡丹圖題御制詩雙螭耳抱月瓶》亦是清代御窯廠在傳統扁壺造型上融合洋彩等創新工藝的經典。乾隆早期,督陶官唐英運用西洋繪畫技法與紋飾,使用琺瑯材料創制的釉上彩瓷,被稱為“洋彩”。一個“洋”字,道盡技融西東的自信與包容。

    展廳現場(拍攝:付朗)

    展覽最后一部分命名為“多所欣”,實則呼應“怎樣用?”這一問題的拋出。從居室內檐裝飾到日常陳設,“古”與“新古”并列出現在不同場域,連接時代而走入生活,新老相契、雅俗相濟。從廳堂到書齋、從多寶盒到百什件,慕古之情與求新之念在此匯集,“多所欣”邀觀者沉浸其中,以有限空間貯千年文脈,在琳瑯滿目的珍寶間流連忘返。

    《剔紅雙蝠捧壽纏枝花紋提梁多寶盒》(拍攝:付朗)

    《剔紅雙蝠捧壽纏枝花紋提梁多寶盒》在當時應該是引領時尚的“潮物”吧,這件三層帶蓋提梁盒匣內藏有玉器、漆器、琺瑯、象牙、卷軸等各式珍玩33件,其中的嵌螺鈿蒔繪漆盒明顯受日本風格影響,而琺瑯玳瑁圓盒則呈現典型的西洋風。將如此包羅萬象、橫貫東西而材質豐富多樣的清玩全部收入囊中,稱之為“多寶盒”也的確不為過了。

    《胤禛妃行樂圖之博古幽思軸》(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康熙時期,古物的使用主要有直接開架陳設與匯合裝匣把玩兩種方式。前者在《胤禛妃行樂圖之博古幽思軸》中可見一斑,畫面的多寶格中陳設各類珍玩,從三代青銅器到宋代汝窯水仙盆,再到明代鮮紅釉僧帽壺,無一不是前人留下的驚世之寶。

    “玲瑯笥”百什件(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而那些匯集在一起,共同收貯于設計精巧的格柜或匣盒之中的珍寶,則被清宮造辦處命名為“百什件”?!傲岈橌印奔词乔∈詹赜衿鞯陌偈布?,其內有9層可以抽拉的屜匣,每層又有大小不等的小匣,收納的玉器多為古玉及仿古玉,年代上溯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清代。更有趣的是,其間所藏的不同器型如璧、環、佩、劍飾等都有一一對應的位置或夾槽,并附有圖文描述,宛若一座流動的博物館,且帶詳盡說明書。

    《剔紅邊百寶嵌多寶閣式掛屏(一對)》(拍攝:付朗)

    新作循古意,古物適宜今,古今承續書寫了中華民族的千年文脈。 “仿古”不同于抄襲,它是古人在理解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痕跡,也是身處不同朝代的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時代解讀。展覽所呈現的,也并非只是“清代宮廷如何設計”,而是“后世如何理解古典之美”的發端。正如展覽結語所言:“‘達古今之宜’不僅是對古典美學的致敬,更是在今天這個高速變化的世界中,對‘傳統’與‘創新’關系的再思考?!痹谟诠盼镏g重游歷史的同時,也照見當下與自己。

    展廳現場(圖片:嘉德藝術中心)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




    “達古今之宜——清代宮廷設計潮流” 展:在古物新韻中解碼傳統與創新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