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肖峰
2025年7月8日晚,中國美術學院發布訃告: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離休干部肖峰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7月8日14時30分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去世,享年93歲。肖峰先生自1960年起,長期在中國美術學院任教。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美協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是黨的十三大代表。1983年至1996年,擔任中國美術學院第十任院長。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他革故鼎新,克勤克儉,勇于開拓,極大地推進了學院的發展,為中國美術教育事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肖峰(1932-2025)出生于江蘇江都,12歲加入新四軍抗日文藝團體“新安旅行團”,從此以畫筆為武器投身革命。這段經歷奠定了他以革命現實主義與人文溫情相融合的核心創作理念。1950年,肖峰進入國立藝術??茖W校(現中國美術學院)求學,得到林風眠、黃賓虹、劉開渠、江豐等名師親炙,并與林崗、全山石、邵大箴、錢紹武、周正、齊牧東等人同赴蘇聯留學。
1960年,肖峰創作《辭江南》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公派留蘇學習油畫的學生之一,肖峰在列賓美術學院得到了嚴謹而系統的繪畫訓練。列賓美術學院將俄羅斯民族歷史與社會現實注入教學的傳統,也促使肖峰開始思考藝術的個性與民族精神的問題。在導師的鼓勵下,他完成了描寫中國戰爭題材、體現中國水墨畫韻味的畢業作品《辭江南》,邁出了探索油畫民族化的堅定步伐。
1977年,肖峰在延安飯店作畫
歸國后,肖峰不僅全情投入教學工作,還以磅礴的激情完成了大量寫生和創作 。
1959年,肖峰與宋韌結為伉儷。他們同為戰爭的親歷者,在“硝煙下的學?!睂W到的最寶貴東西,就是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觀念。早年的戰斗和學習經歷造就了他們的人生觀和藝術觀。用自己的畫筆展現中國革命戰爭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不僅是他們少年時代革命足跡的形象記載,也是他們藝術激情的由衷展現。
《拂曉》,350x180cm,布面油畫,1979年,收藏于中國美術館,肖峰、宋韌
肖峰與妻子宋韌合作的《拂曉》等作品,避開戰爭符號的直白渲染,聚焦戰士露宿、軍民相擁的細節,以“武戲文打”手法傳遞人性光輝;《白求恩》更是曾長時間被選為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紀念白求恩》的插圖,影響上億國人。這些作品簡練而注重細節,抒情而講求內蘊,它們擺脫了單純的敘事,嫻熟運用著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白求恩》,134x156 布面油畫,1974年,肖峰、宋韌
在火熱的社會建設年代,肖峰先生帶領學生深入生活,用畫筆表現美好河山,那些筆法自由、色彩明亮并極富詩意的風景畫展現著其率直、大膽,不拘細節的性格。
在辦學實踐中,肖峰以開放包容的胸襟推動全方位創新。他率先在巴黎國際藝術城設立工作室,為中國藝術家打開國際視野;引進萬曼壁掛研究所和趙無極講習班,以當代藝術實驗激活傳統;創立中國美院出版社和《美術報》,構建學術傳播體系……這些舉措推動中國美術學院形成了"中國精神與全球視野"交融的學術氛圍,使中國美術學院成為新時期藝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在學科建設方面,肖峰以實驗精神推動教學改革。他在國畫系支持當代水墨實驗,在油畫系倡導具象表現探索,專項扶持綜合繪畫與環藝專業建設,最終促成這些新興學科的獨立建制。這種鼓勵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傳統美術教育的單一模式,為后來中國藝術教育的學科多元化提供了重要范式。
回望肖峰的治校歷程,實則是中國美術教育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縮影——他以"國美旗幟"凝聚精神,以"時代擔當"引領變革,以"創新思維"開拓未來,不僅為中國美院規劃了發展藍圖,更為整個中國藝術教育的現代化轉型樹立了標桿。
肖峰藝術館航拍鳥瞰圖 ?楊盛
肖峰藝術館
肖峰藝術館開館展現場
2025年4月9日,93歲的肖峰親臨西湖畔肖峰藝術館開館儀式,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公共亮相。
在開館現場,肖峰毫無保留地捐贈了他與宋韌共同創作的503件畢生心血之作,踐行了他們“藝術為民”的初心。(臺馨遙/編輯,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