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全球最大集裝箱”內,用“涂抹”觀照真實——孟柏伸專訪

    “全球最大集裝箱”內,用“涂抹”觀照真實——孟柏伸專訪

    時間: 2025-06-30 14:23:53 | 來源: 藝術中國

    西貝精英訓練營及西貝當代藝術館外觀

    文_韓曉雪

    2025年6月15日,呼和浩特和林新區一座4000㎡閑置冷庫完成蛻變——西貝當代藝術館以工業遺存重生之姿正式開館。藝術館保留了工廠骨架,將廢棄龍門吊、集裝箱轉化為入口裝置,以藝術家孟柏伸提出的“全球最大集裝箱”概念重塑外觀:紅色集裝箱表皮之上,“XIBEI MUSEUM”白色標識灼灼生輝,成為青城新文化地標。

    “用‘涂抹’觀照真實——孟柏伸個展”開幕式現場

    開館首展“用‘涂抹’觀照真實——孟柏伸個展”開啟,25.6米挑高的巨型空間首次完整呈現《懸置》等代表作。展覽以“鉛筆涂抹”為核心語言,通過鉛色覆蓋的拆遷樹木、刻度消隱的老式卷尺、集裝箱構建的像素山水等裝置,展開視覺反思與批判。這種將工業材料轉化為觀念載體的創作路徑,既呼應了西貝藝術館的工業遺存屬性,更以藝術語言完成了對現代性困境的視覺解碼。

    西貝當代藝術館所在的200畝園區,已形成集展覽空間、培訓基地、藝術學校、圖書館等業態于一體的文化生態系統,數件色彩醒目、造型吸睛的公共藝術作品穿插其中,為園區規整的建筑群增加了許多靈動之感。西貝藝術館館長張麗平表示,未來將著力提升導覽服務,引導觀眾從藝術角度理解作品,讓藝術“高于生活,同時也能融入日?!?。園區計劃以開放的姿態歡迎公眾,藝術館、圖書館等場所都將對外開放,實現藝術體驗與公共空間的有機融合。

    “從五毛硬幣到拆遷巨樹,一位藝術家的涂抹苦行”

    藝術中國采訪了藝術家孟柏伸,孟柏伸就展館設計理念與藝術表達、視覺語言“涂抹”的生成邏輯與本質、物象選擇的準則與象征指代、作品《懸置》的鏡面裝置及樹木生命轉化、以及《玄景》創作中即興改造與傳統美學轉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西貝園區場景

    藝術中國:本次藝術空間以集裝箱為外形,工廠式內部結構,營造出獨特的工業美學風格。作為空間設計的參與者,您在改造過程中最深刻的體驗是什么?這種非傳統美術館形態如何呼應您的藝術表達?

    孟柏伸:園區的集裝箱設計及外立面由我主導完成。原址是閑置工廠,能在短時間內蛻變,得益于西貝團隊的充分信任與高效執行力,大膽放手讓我進行空間升級優化。我們是在原有園區1.0版本基礎上迭代至2.0,未來還將持續演進。

    展廳內的作品呈現的是我內心真實的狀態,與外部的絢爛色彩形成鮮明對比。之所以將園區設計得色彩豐富,源于去年十月初次踏勘時的感受,場地空曠冷清,周邊環境缺乏視覺溫度。因此,我大膽引入了強烈色彩。另一方面,我的個人創作多以單色,尤其是黑色為主,這也在空間外觀與內部作品之間制造了強烈的張力。

    西貝當代藝術館外觀

    展廳內部場景

    集裝箱藝術館外觀最終選定了一個“艷而不俗”的紅色。為了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我在色彩調校上花了很大力氣——調漆與調油畫顏料的思維與方式截然不同。最終呈現的效果,包括醒目的白色“XIBEI MUSEUM”字母(由專業壁畫師經多層罩染繪制),在晴好天氣下呈現出獨特的發光效果。展廳內部則是沉靜的氛圍:內部以黑色基調為主,點睛式融入的“郵政綠”,是與外部紅、白形成有意識的視覺互補,也暗合集裝箱與物流的概念關聯。其價值在于視覺和諧與精神氣質的契合,而非刻板遵循色卡數值。

    藝術中國:涂抹作為您代表性的視覺語言,最初源于何時?是怎樣的契機讓您發現“遮蔽”反而能揭示更深層的表達?

    孟柏伸:源頭可追溯至2007年初夏。天氣炎熱,我買冰棍找回五毛錢硬幣,隨后便開始無意識地涂抹那枚硬幣。那時,我正處于本科畢業后探索個人藝術語言的關鍵時期——反復嘗試油畫、多種題材風格,甚至包括畢業創作,都未能找到真正有力的表達方式,內心充滿“有話說不出來”的郁結。

    藝術家孟柏伸在展覽現場

    正是在反復鉛筆涂抹的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這種媒介的潛力,將這種材料語言與我的信仰題材相結合,也便開始了苦行創作并一直延續至今。提及“苦行僧”標簽,早前2009年在香港展覽時的媒體報道。當時我并未深究此稱謂,至今也認為這類外在定義并不重要——無論是“苦行”“修行”還是“行為藝術”。曾有行為藝術研究中心邀約收錄,我婉拒了。我的作品價值不應源于其過程的費力或標簽的加持,正如我涂抹遮蔽物體表面一樣,我同樣拒絕被外在標簽所定義。我不評斷標簽的準確性,只關注作品本身的真實與結果——這才是我藝術的核心。

    藝術中國:在收集老式卷尺、拆遷區樹木、河里的石頭等舊物時,是否存在絕不涂抹的底線?

    孟柏伸:世間萬物太多了,我能涂抹的寥寥無幾,選擇核心在于“指代性”的精準。我所涂抹的物象,都有其相應的指代性,絕非隨意之舉,背后是嚴謹的思考和內在邏輯。其關鍵在于揀選:我尋找那些能成為時代符號的物象。例如,涂抹時鐘,旨在消解現代人普遍承受的“時間壓力”。無論是涂抹家具、瓷器或化學器皿都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涂抹對象的物理形態并非關鍵。例如那棵巨大的拆遷樹木,其核心價值在于作為“時代見證者”的身份——它默默佇立六十余年,見證幾代人的生活,最終被遺棄。它濃縮了復雜的社會變遷與集體記憶。若展覽空間狹小,我可能不會選擇它,但其承載的觀念重量不變。

    《懸置》2017 樹、鉛筆、鏡子 尺寸可變

    《懸置》2017 樹、鉛筆、鏡子 尺寸可變

    藝術中國:《懸置》在西貝當代藝術館首次完整展出,特別之處在于樹下放置了鏡面裝置。這一設計是出于何種考量?

    孟柏伸:每次展覽呈現我都希望有所不同。這次雖非百分百理想,但整體空間感和景深已經足夠支撐作品。關于布展過程,我想強調,動機是藝術,結果是藝術,但中間的實現過程(涂抹過程、搬運、搭建、技術調試)是工作不是藝術。昨天有人問為何看不到涂抹的過程,我沒回應,因為那屬于工作范疇——我呈現的是藝術作品本身,而非行為表演。

    《懸置》局部

    引入鏡面,源于多重考量:首先,與作品“重逢”引發了我新的思考:這棵樹在庫房中沉寂多年,此次以完整形態、在精心布光下重回展廳,再次與我“相遇”,這種“觀照”催生了新的表達欲。其次,時間賦予我新的認知:個人的經歷變化(年齡、身份如成為父親)也豐富了我對這件作品的理解。呼應展覽主題“涂抹·觀照·真實”中的“觀照”,我希望借此鏡面裝置,為觀眾提供一個額外的審美維度與反思空間,增加解讀的開放性與可能性,而非提供單一答案。它是我個人美學偏好的體現——我從中看到了東方團扇般的構圖美感,作為熱愛傳統藝術的人,我能在鏡中捕捉到類似山水畫中樹木的意境,又或是可以引發關于“斷舍離”的聯想,但皆因人而異,我始終認為開放度很重要,開放度本身即是價值。鏡子的布置是我運用現代材料去探索如何在當代語境下,以新的物質載體去轉化和傳遞東方美學,是我持續探索的方向。

    《懸置》展覽現場

    這棵樹是我走訪了數百個自然村,看了幾千棵樹木后最終確定的。選擇它,與其說是主觀意愿,不如說是一種緣分。在拆遷現場,樹木生命的終結已成定局,我能決定的是其被采伐的方式與最終的歸宿。一般來說,它將被粉碎之后壓成刨花板,而通過《懸置》,我賦予了它另一種生命形式的轉換與延續。雖非自然界最大,但已非??捎^,其飽滿形態亦具獨特力量感。

    《懸置》2017 樹、鉛筆、鏡子 尺寸可變

    《玄景》2025 包裝箱、涂料 尺寸可變

    《玄景》2025 包裝箱、涂料 尺寸可變

    藝術中國:《玄景》利用廢棄包裝箱構建“像素山水”是布展時的即興靈感還是預先構思?

    孟柏伸:《玄景》的雛形——那組懸于空中的木箱——本是空間原有的裝置,由前任設計者構思,最初并非黑色。我在進行空間改造時,秉持著尊重既有創作的原則保留了下來。這些箱子最初的存在或許功能性強于觀念性。改造的契機源于現場:當工人搬運這些箱子時,我嘗試性地將其涂黑。黑色賦予了它們新的視覺重量——如凝聚的云團,又如沉靜的墨潭。隨后,工人們臨時堆放箱子的位置觸動了我,其錯落感極具潛力。我保留了這一位置,并將箱子統一施以黑色。最終呈現的形態,其輪廓與空間關系,讓我聯想到書法線條的韻律與呼吸感——起承轉合,虛實相生。這便是我嘗試的方向:探索中國山水畫傳統意象的裝置化轉換。至于作品是否完美達成了這種轉換,或能否被傳統山水畫家完全認同,則是另一個層面的討論,這關乎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

    即便作品如《懸置》般具有震撼性的體量,其內核仍蘊含著一種溫厚的“謙和”。我追求的始終是一種純粹、沉靜的力量感——這既是我個人的美學方向,也內在于作品試圖傳達的精神性之中。(圖片由西貝當代藝術館提供并授權使用)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律》2025 成品書籍 尺寸可變

    《律》2025 成品書籍 尺寸可變

    《尺度》2025 老式皮尺、丙烯顏料 尺寸可變

    《尺度》2025 老式皮尺、丙烯顏料 尺寸可變

    《河》2018 石頭、鉛筆 尺寸可變

    《河》2018 石頭、鉛筆 尺寸可變

    “全球最大集裝箱”內,用“涂抹”觀照真實——孟柏伸專訪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