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賽來華最大規模館藏展亮相浦美 紅山玉龍重磅集結…這8個展覽正在瘋狂刷屏!
本周末,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之旅吧!去首都博物館“峇峇娘惹文化展”感受海上絲綢之路的多元融合,到國博“淄博琉璃藝術展”欣賞美輪美奐的繆琳佳品;北京畫院吹過“海上風來”的海派新風,上海浦東美術館集結了奧賽博物館百余件館藏真跡,涵蓋學院派、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納比派等奧賽館藏中幾乎所有重要藝術流派;更有“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溯源中華文明,靳埭強設計展詮釋“中國精神”…無論你是歷史迷、藝術控,還是設計愛好者,總有一場展覽值得你駐足!
1.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
描金鏤雕花婚床(一套)
展覽亮點:全方位展現峇峇娘惹社群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創造力。
展覽以約100件(套)文物,系統梳理峇峇娘惹社群的歷史脈絡與文化面貌。
峇峇娘惹指中國移民與東南亞當地人通婚所生的后代,即土生華人(Peranakan),亦稱僑生或海峽華人,其中男性被稱為峇峇(Baba),主要負責對外參加社會事務,女性被稱為娘惹(Nyonya),主要管理家中事務。
黑檀嵌螺鈿扶手椅,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展覽通過6個單元,從早期移民的融合歷程、杰出人物的開拓故事,到其獨特的宗教信仰、婚慶習俗、飲食起居與生活藝術,全方位展現峇峇娘惹社群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創造力。
展期:2025年5月18日-8月17日
展覽地點: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M廳
2. 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藝術展
琉璃珠 戰國 淄博市博物館藏
展覽亮點:淄博琉璃藝術竟然這么美!有觀眾在社交媒體留言“每個都想拍照的程度,美到失語”!
本次展覽以琉璃為窗口,以“肇興千年”“幻彩永駐”“璆琳佳器”三個單元,通過180余件(套)古今琉璃佳品講述了中國古代琉璃藝術的誕生發展、中國傳統琉璃制作技藝的精妙絕倫和現代設計加工的匠心獨運。
條紋玻璃碗 公元1世紀 羅馬玻璃 國家博物館藏
《蝴蝶靈蛇花冠》
展品方面重點呈現了現當代琉璃工藝美術師通過吹制、脫蠟等熱成型工藝及內畫、雕刻等冷加工工藝制作成型的炫麗多彩的琉璃藝術品。有些作品將琉璃材質的“仿真性”發揮到極致,現場可見不少以琉璃制作成的花卉、蔬果、動物、山石等中國傳統觀賞類景觀,造型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有些作品則將琉璃作為綜合材料的一部分,體現出現當代琉璃藝術的先鋒和實驗意識;還有的作品致力于向傳統致敬,復刻經典。展覽現場,3位95后藝術家孫啟燁、鄒宇曦、陳玙強以國家博物館所藏既承鳳冠為原型,幾乎等比例復刻的琉璃作品《琉璃鳳冠》吸引了全場目光。作品中所有可見材質全部以琉璃采用燈工和編織工藝制作加工完成。
展期:2025年6月10日面向公眾開放,結束時間待定
展覽地點:國家博物館
3. 京滬畫院畫師交流展系列·海上風來——上海中國畫院中青年畫家作品展
亮點:展覽集中展示上海中國畫院五位海派中青年藝術家的精品力作,為京城觀眾帶來一股清新的藝術新風。
“海上風來”這一展覽主題蘊含雙重意境?!昂I稀倍旨戎复虾_@一藝術重鎮,也讓人聯想到近代“海上畫派”的歷史文脈;而“風來”則生動描繪出一股清新藝術新風從黃浦江畔吹向京滬兩地的動態意象。
洪健 《永不拓寬的街道》 2018年 145×266cm 紙本設色
周全 《貓之桌》 2023年 88×60cm 絹本設色
自2023年北京畫院和上海中國畫院攜手建立“京滬畫院畫師交流展”機制以來,始終以展覽為橋梁,推動兩院藝術對話的常態化。從“韓碩水墨人物畫展”的精彩開局,到“點畫——北京畫院畫家作品展”的雙向對話,再到今日的“海上風來”,三度聯展標志著我們的合作已結出累累碩果,這一藝術對話平臺已日臻成熟,不僅延續了兩地藝術對話傳統,更通過中青年藝術家的當代視角,在傳統與創新的碰撞中開拓中國畫發展新路徑。
展期:2025年6月13日-7月6日
展覽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一、二層
4.締造現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
亮點:奧賽在華最大規模展覽亮相浦美,百余件館藏真跡展出,梵高、莫奈、米勒、塞尚、高更、馬奈、德加、雷諾阿、庫爾貝和修拉等藝術巨擘齊聚。
2025年6月18日下午,上海浦東美術館年度大展“締造現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開幕。
《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Vincent van Gogh,1889年,布面油畫
《拾穗者》,Jean-Fran?ois Millet,1857年,布面油畫
奧賽博物館以全球規模最大的印象派及后印象派收藏著稱。本次展覽是奧賽博物館迄今在中國舉辦的最大規模藏品展,共呈現超過100件館藏作品,涵蓋學院派、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納比派等等奧賽館藏中幾乎所有重要藝術流派,全景式呈現藝術史上由古典通往現代的關鍵篇章。
《塔希提的女人》,Paul Gauguin,1891年,布面油畫
展覽匯聚1840年代至20世紀初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藝術家畫作。核心展品包括梵高《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自畫像》、米勒《拾穗者》、高更《塔希提的女人》、莫奈《夏末的干草堆》、馬奈《埃米爾·左拉》、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劇院的舞蹈教室》、雷諾阿《鋼琴前的女孩》、塞尚《塞尚夫人肖像》、博納爾《白貓》、西涅克《井邊的女人·作品238》。
展期:2025年6月19日-10月12日
展覽地點:上海浦東美術館
5.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
亮點:展出16件紅山玉龍及300余件文物,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紅山文化主題展,超過四分之一展品為首次公開展出。
此為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聯合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等二十家博物館與考古機構,甄選三百余件文物,匯聚紅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發現。
玉勾云形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1994年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本次展覽以故宮博物院藏的紅山文化“c”型玉龍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紅山文化玦形玉龍為引,通過“龍出遼河”“龍行紅山”“龍衍九州”三個單元闡釋紅山文化信仰統一、禮制初成的古國面貌,探究其如何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明發展之路,實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國”的歷史之問。
展期:2025年6月26日-10月8日
展覽地點:上海博物館東館
6.中國精神:靳埭強創意六十年
亮點: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里程碑式呈現。
靳埭強先生是最早享譽國際的中國平面設計大師,亦是東方美學與現代設計融合的杰出典范。在逾六十年的輝煌設計生涯中,他以中華文化為內核,通過海報、品牌、郵票、書籍等載體,構建起傳統意境與當代設計的對話場域,在全球舞臺上大放異彩,展現了中國設計的強大力量,完美詮釋了創意設計中的“中國精神”。
漢字的感情山水風云-山 1995
本次展覽以靳埭強先生從事藝術與設計六十年的創意歷程為線索,通過代表案例、相關事件與時間線等形式展開。展出代表設計作品、珍貴設計手稿與個人文獻等大量原件,是靳埭強先生創意六十年的系統性呈現,亦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里程碑式呈現。
手牽手 香港回歸紀念銀器 1997
展期:2025年6月21日-9月13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三樓7/8/9展廳
7.從畫派到學院:嶺南中國畫的現代轉型專題展
《森林的早晨》,趙崇正,1950-1960年代
亮點:勾勒嶺南畫派與廣州美院中國畫學科發展史,展品包括關山月、黎雄才等代表作。
在20世紀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歷程中,以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為代表嶺南畫派所倡導新國畫觀念,主動應對時代巨變,吸收世界優秀藝術成果,將深刻的社會關懷與鮮活的時代氣象注入傳統筆墨,為中國畫的現代性探索開辟新路徑。
《春滿僑鄉》,繆愛莉,1962年
本次展覽以“從畫派到學院:嶺南中國畫的現代轉型”為主題,以學術目光回望歷史,試圖通過一系列的代表作品和詳實的文獻、檔案、影像等歷史史料的多維呈現,揭示嶺南畫派從畫派向現代學院教育轉型的內在邏輯,及其對中國畫現代轉型的深遠意義。展覽匯聚嶺南畫派紀念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校內外機構珍藏,力圖勾勒出嶺南中國畫現代轉型的生動軌跡,呈現學科建設、師生互動與全國藝術生態的聯動歷史圖景。
《格拉西莫夫像》,關山月,1954年
展期:2025年6月20日-7月27日
展覽地點:武漢美術館(漢口館)
8.林于思個展《如是我聞》
林于思巧妙運用宣紙的滲透性、毛筆的彈性和水墨的流動特質,以多樣技法與想象力,構建出一種超越時間與語言的當代水墨表達方式,為傳統媒介注入新的生命力。
幻伴6宣紙水墨設色 68x70cm 2025
最佳拍檔 紙本設色 35x23cm 2025
東京畫廊+BTAP將于東京空間及北京空間兩地共同舉辦中國藝術家林于思個展《如是我聞》。此次個展《如是我聞》是一場回顧性的展覽,聚焦藝術家從童年記憶到創作實踐的精神軌跡。標題象征著林于思通過自身的人生與藝術重新凝視世界的姿態。成長于通信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林于思在少年時期對世界的認知多源于父輩口耳相傳的“聽說”。這些聽來的故事,成為他視覺想象的源泉,深深影響了他對圖像與現實的理解。林于思以這些記憶為基礎,以細膩的筆觸將虛幻的神怪仙靈化為真實的視覺形象,也通過親身實踐中外繪畫技法,探索藝術的本質。他相信,無論虛實,皆為人生體驗的一部分,藝術應由自己親歷鉆研與實驗,無謂成敗。
展期:2025年6月28日-8月30日
展覽地點:東京畫廊+BTAP北京空間
(臺馨遙/匯總編輯,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