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唱團》(Choir), Katharina Grosse, 2025 Art Basel 2025, Messe Basel
撰文/攝影 趙冰旖
瑞士巴塞爾的展覽廣場上,這個六月,被一片艷麗的紫紅色所包圍。
作為全球當代藝術領域的重要風向標,第55屆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2025)近日在瑞士巴塞爾圓滿閉幕。今年,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289家頂級畫廊參展,累計觀眾人數超過8.8萬人次,再次印證其作為全球頂尖藝術博覽會的地位。
藝術家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的巨型戶外裝置《合唱團》(CHOIR)以噴槍為筆,將整個公共空間變為流動的畫面,其色彩如波濤般席卷而來,讓人如同時刻行走于一幅未完的巨作之中。

《合唱團》(Choir), Katharina Grosse, 2025 Art Basel 2025, Messe Basel
這件作品是今年巴塞爾藝術展為紀念展會創立55周年而特別策劃的巨型現場項目,以其驚人的尺度與毫無遮擋的開放性,重新定義了公共藝術的邊界。這幅在巴塞爾藝術展開幕前剛完成的巨作,在七天展期結束后便會被清除。在為期僅數日的“限定時間”里,這片城市核心廣場仿佛脫離了日常功能,被完全交由藝術主導。
從視覺形式到概念邏輯,這件“限定噴繪”作品不僅揭開了本屆巴塞爾藝術展的序幕,也象征著當代藝術走出展館、主動介入城市結構的發展趨勢。
材料美學與技術突破引領藝術潮流
材料與媒介的創新向來是藝術發展的重要標志。本次展會上,多位藝術家以突破性的材料運用和技術手法,引發了觀眾的廣泛關注。


《天使》(Engel), Thomas Schütte, 2010 Art Basel 2025, Unlimited U1

德國圣誕節慶的經典天使造型
德國藝術家托馬斯·舒特(Thomas Schütte)展出了雕塑作品《天使》(Engel)。折疊結構的金屬天使是德國圣誕節慶的經典造型,藝術家將公眾熟知的傳統天使形象抽象化,利用金屬和塑料材質將其放大、重組,致敬正在逐漸消散的群體回憶。

《無題》(Untitled), Izumi Kato, 2024-2025 Art Basel 2025, Unlimited U6
日本藝術家伊茲米·加藤(Izumi Kato)的鋁制雕塑作品,則以自然與人工的材質融合為亮點,展現了東方美學與西方工業形式的對話;觀眾初次接近這件看似石塊的雕塑時,很難察覺到被藝術家完全抹去的金屬特性:藝術家以天然石塊為原型,用純鋁鑄造了一個“金屬石頭”。
生態觀念與未來愿景

《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 Nicola Turner, 2025 Art Basel 2025, Unlimited U20
近年來,全球藝術家對于生態觀念的藝術表達越來越深入與精細。英國藝術家尼古拉·特納(Nicola Turner)的巨型裝置《死亡之舞》,以天然材料(馬鬃、羊毛等)編織而成,創造出既獨特的視覺效果。該作品直達展廳天花板,高度超過10米,成為“意象無限”會場備受關注的中央地標。

《時間漂移》Temporal Drift (coral, leaf, cactus), Claudia Comte, 2025 Art Basel 2025, Unlimited U37
瑞士藝術家克勞迪婭·孔特(Claudia Comte)則通過雕塑與壁畫結合的形式,以曲線的排布營造時間與空間的扭曲感,引導人們思考生態平衡與現代工業文明之間的關系。這種藝術表達的前瞻性,為當代藝術探索生態議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繪畫的持續力量:傳統媒介在當代語境中的煥新表達
繪畫這一傳統媒介在展會現場仍舊保有強勁的創造力與持續的藝術生命力。

《Enoki》, Katherine Bernhardt, 2025 Art Basel 2025, Unlimited U12
凱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展出的大型繪畫作品《Enoki》畫面寬逾七米,是她迄今最大尺幅的作品之一。這幅長達七米的大型畫作描繪了粉紅豹這一流行文化元素,以無視透視邏輯的方式自由并置,呈現出一種帶有喜劇感的圖像爆炸。
華人藝術家亮點紛呈




《2019.07.31 11:06 Cloudless–2024.05.04 11:39 Rain》現場及局部,秦一峰, 2019-2024 Art Basel 2025, Unlimited U26
華人藝術家在本屆巴塞爾藝術展上表現亮眼,其中秦一峰的攝影裝置《消失性拍攝》,利用8x10相機捕捉物象在陽光下消失的過程,以負片作為作品本體,展現了藝術家對時間和記憶的獨特思考。
從一座城市到全球藝術地景的“基準點”
自1970年創辦以來,巴塞爾藝術展已走過五十五年光陰。從萊茵河畔的一座城市展會,成長為全球藝術生態的標尺之一。今年的展會以豐富多元的視覺語言、跨越媒介與地域的表達方式,回應了當代藝術對于城市、身體、記憶與生態的持續關切,也呈現出藝術如何在變化的世界中不斷重構自身的能量場域。

《METRO-Net Transportabler U-Bahn Eingang》, Martin Kippenberger, 1997 Art Basel 2025, Unlimited U59
未來,如何在歷史與當下之間找到新的平衡,在個體經驗與公共議題之間保持獨立與深度,仍將是藝術實踐的重要命題。似乎正如馬丁·基彭貝格爾創作的裝置作品《地鐵站臺》所揭示的道理,哪里都可能是出口,哪里都可能是盡頭。巴塞爾,作為世界藝術網絡中一個重要節點,仍將持續見證并推動這一過程的發生。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