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非遺正青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十年成果展”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出席活動。本次展覽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共同主辦。展覽分為傳統工藝、表演藝術、鄉村振興和學術成果4個主題展區,通過實物展陳、現場展演、多媒體互動等方式,集中展示140余所研培計劃參與院校教師和學員的1000余件(套)優秀作品和學術研究成果,全面回顧和系統呈現研培計劃實施十年的經驗成效。展覽面向公眾開放,將持續至8月底。
2015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上海大學作為首批參與高校,迄今承辦了39期非遺研培班,對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0余位非遺傳承人進行培訓,依托上海大學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的平臺,探索出一條創新性非遺保護路徑,形成的形成特色鮮明的非遺研培“上海模式”。上海大學正嘗試構建當代非遺保護、傳承實踐與學術研究的高校模式,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獨特價值。
非遺研培的“上海模式”主要以“地方重塑”為社區建設的起點,將傳統工藝振興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重點,以“活態傳承、活性發展、活力再現”為協同邏輯,以“傳承力、創造力、傳播力”為發展的核心理念。通過高校、政府、社會機構和企業的協同合作,推動非遺傳承人群的研修培訓與創新設計,拓展學科建設與研培計劃融合的邊界,增強公眾文化自信與歸屬感。該模式不僅為中國的非遺保護提供了新思路,也可為全球非遺保護工作貢獻可借鑒的中國方案。
此次“非遺正青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十年成果展”傳統工藝、鄉村振興和學術成果3個主題展區,均有上海大學研培成果重點展出。其中,鄉村振興主題展區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金江波教授擔任策展人。這也是“上海模式”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現。
鄉村振興展區——點亮鄉村
非遺振興鄉村的文化敘事
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壯闊圖景中,非遺傳承人如星火燎原,以匠心點亮鄉土,以技藝重燃希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自實施以來,聚焦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參與院校結合自身優勢,承擔社會責任,以文化人、以藝興村,開啟了一場“智識反哺鄉土”的振興實踐?!包c亮鄉村”展區以地區為脈絡,通過“一地一技一人一故事”的敘事框架,“生態守護,文化潤鄉”“技術賦能,設計興鄉““匠心轉型,產業強鄉”三個單元,展現了29所高校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培養一名傳人,振興一項技藝,帶動一方產業。當傳承人從“守藝人”蛻變為“鄉建者”,當高校從“象牙塔”轉型為“創新場”,傳統技藝在當代語境中涅槃重生,古老村落于生態覺醒中煥發新生。非遺振興鄉村的十年歷程,處處輝映著眾多傳承人懷揣赤誠之心,默默耕耘,揮灑汗水的寫照;更有高校、企業、政府攜手共進,推動中國非遺保護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嶄新篇章。
著眼未來
非遺保護的1.0邁向傳承發展的2.0
未來,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時代需求下,上海大學將著力打造以“提升非遺傳承力”“激發非遺創造力”和“擴大非遺傳播力”為核心理念的發展模式,為全球非遺保護提供創新實踐。非遺研培“上海模式”所建立的動態評估機制與彈性保護框架,使非遺既扎根社區文化土壤,又參與全球文明對話,在創新與守界、全球化與地方性之間尋求辯證平衡。通過文化闡釋權的再平衡、數字技術的適應性突破與敘事邏輯的去中心化,真正實現非遺作為文明對話橋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