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他用4年8個月15天為自己做了一件禮物

    他用4年8個月15天為自己做了一件禮物

    時間: 2025-06-14 22:33:48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當解丁泉用四年八個月十五天的時間記錄自己頭發的生長,最后又用自己剪下來的頭發編織成一根拂塵時,他完成的不僅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場連接時間、物質與自我存在的當下考據儀式?!抖Y物》藝術項目以其近乎偏執的持續性,將頭發這一私密性的生物材料轉化為測量時間的標尺,同時也將其作為探索存在本質的哲學媒介。在這個由頭發裝置、攝影記錄、行為和文字檔案和機械繪畫裝置構成的綜合場域中,藝術家試圖構建了一個關于生命痕跡的隱喻系統,邀請觀眾重新思考身體、時間與記憶之間那些不可見的連接。

    《無憂草》2025

    人類頭發的生長特性使其成為記錄時間的完美載體。每一根頭發都如同樹木年輪般忠實地記載著身體的化學變化與歲月流逝。解丁泉選擇頭發作為核心媒介,正是看中了這種獨特的"時間物質性"——一種能夠將抽象時間具象化的物質屬性。在《無憂草》裝置中,那些鑲嵌在白墻上的一綹一綹的頭發如同從大地上生長出的小草,也像是每個人剛剛長出的新發,每一綹捐贈的頭發都是一個微型的生命編年史,共同構成了一片記憶的草原。在中國,頭發又被稱為煩惱絲,這些發絲不僅記錄了捐贈者某段生命歷程的生化信息,更通過脫離身體后的重新安置,完成了從私密身體部分到公共藝術元素的轉化,模糊了自我與他者的生物界限。

    《千鈞一發》展覽現場

    《千鈞一發》(局部)

    《千鈞一發》局部)

    在《千鈞一發》這件作品中,藝術家將自己的頭發連接成螺旋狀長線的作品,則將這種時間物質性推向了更為極端的表達。這根長發貫穿了上百枚鋼針,既是對時間線性前進的模仿,又是對這種線性敘事的顛覆——螺旋形態暗示著時間的循環與往復。這件作品令人聯想到每個人成長的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每一厘米的發絲都凝結著特定時刻的身體狀態與心理境遇,只有闖過這些困難才能換來個人的蛻變。整件作品用發絲的輕盈和鋼針的尖銳形成強烈反差感更是啟示出柔與剛的辯證關系。

    《4年8個月15天》展覽現場

    《禮物》項目中那部記錄四年多創作過程的紀錄片,沒有對白,也沒有字幕,只是平淡的展示生命自我的確證,平淡是大部分人的日常,這種日?;涗浺嗍菍τ跁r間變化的一次真實考據。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這部影片與其說是作品的附屬品,不如說是作品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家用平淡記錄平淡,用日常對抗日常,在藝術中卻轉化成不可說的語言。堅持近五年的每天一次拍照打卡,讓人聯想到謝德慶的一年的時間作品,同樣是對于時間的生命的自我確證。解丁泉談到謝德慶的作品時,用禪宗中“默照禪“做類比,身體的感悟需要身體去感悟,這其中的感悟正是不可言傳的體悟。數千張打卡照片的連續展示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時間密度,既記錄了發絲的緩慢生長,也將漫長的四年多壓縮為可感知的時間塊。這種記錄行為本身構成了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所說的"綿延"體驗——不是物理學家測量的一分一秒,而是人類意識中流動的、質性的時間感受。藝術家通過將自己轉化為被記錄的對象,實現了創作者與創作材料的雙重身份合一,這種自我客體化的過程揭示了一切自傳式藝術的根本悖論:要表達真實的自我,必須先將自己變成他者。

    《無盡線》裝置

    《無盡線》現場痕跡

    展廳中那個綁著筆的掃地機器人作品《無盡線》,則以機械的無限運動模擬了頭發自然脫落與生長的生命循環。機器人不知疲倦地畫出的線條,既是對人類發絲形態的模仿,又是對非人類時間感知的想象。這件作品巧妙地提出了關于時間體驗相對性的問題:機器感知的時間與人類感知的時間有何不同?當人類試圖用機械記錄時間時,我們是否只是在創造另一種形式的生命痕跡?那些看似雜亂的線條,實則是對頭發這一生命標記物的機械重演,兩者共同構成了關于時間物質性的雙重證據,在機器人和人類之間身份之間設定的規則讓二者模糊了身份而每次的規律畫線走位讓人類從他者視角再次觀看自我本體的生存狀態。

    《禮物》2015-2019

    《禮物》局部

    《禮物》局部

    解丁泉將最終完成的拂塵稱為送給自己的"禮物",這一命名本身包含深刻的反諷與自省。拂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是實用工具,又具有精神清潔的象征意義。藝術家用自己的頭發制作拂塵,暗示了一種自我凈化或自我修行的意圖。然而,這一修行過程不是通過否定身體,而是通過極度關注身體物質性來完成的。頭發作為身體的一部分,通過藝術行為的轉化具有了觀念屬性,這種將物質轉變為精神化的過程,顛覆了傳統修行中常見的身體否定論。

    展覽現場

    在當代藝術越來越傾向于即時性、概念化和數字化的今天,解丁泉的《禮物》項目以其驚人的物質持久性提供了一種抵抗策略。四年多的時間投入不僅是對藝術市場的快節奏的拒絕,更是對生命時間商品化的質疑。當我們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為無數個15秒短視頻,當我們的時間被各種app切割成可量化的生產力單位,解丁泉用幾乎固執的持續性提醒我們:真正的時間體驗需要身體的全面參與,需要物質的不懈積累,需要那種看似"無用"的專注與等待。

    展覽現場

    《禮物》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幅關于人類存在狀況的微妙圖景:我們既是時間的囚徒(如掃地機器人般被不可逆的時間推動),又是時間的編織者(能夠將自己的生命痕跡轉化為有意義的形態)。解丁泉的這次展覽試圖告訴我們,或許對抗時間流逝的方式不是試圖超越它,而是如他一般,將自己的身體感悟轉化為享受時間的方式,將生命本身變成一部持續書寫的自傳。在這個意義上,《禮物》不僅是一位藝術家送給自己的禮物,更是送給所有觀眾的珍貴啟示:如何在我們自己的生命長度內,找到物質與精神、時間與永恒之間的那條纖細而堅韌的發絲之路。

    展覽海報

    藝術家 | 解丁泉

    展覽地點 |  SNARTE SPACE ——南昌東湖意庫G棟B1層 

    展出時間 | 2025.05.01 – 2025.07.15

    他用4年8個月15天為自己做了一件禮物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