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永軍低碳登頂珠峰的時刻
2025年5月24日早上11點08,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從世界屋脊西藏傳來,遲永軍首次以低碳方式成功登頂海拔8848.86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此次成功登頂珠峰北坡,為他之前開啟的低碳攀登雪山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且意義非凡的句號。
為了此次低碳攀登珠峰行動,遲永軍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精心籌備。他深入學習碳中和知識,精心規劃每一個環節的減排措施,同時堅持高強度體能訓練,以為攀登時應對極端環境下的各種突發狀況。
遲永軍在上海-拉薩列車前
此次低碳攀登珠峰道路困難重重。他放棄了快速舒適的飛機交通,上海-拉薩往返都乘坐48小時的火車。從拉薩出發前往珠峰大本營時,他遭遇感冒發燒,在5800米前進營地嚴重高反高,高寒、缺氧、大雪、強紫外線等惡劣條件接踵而至,可他堅持以低碳方式,無氧拉練到海拔7028米的北凹營地。而在沖刺登頂和下撤的過程中,也遭遇了長時間的擁堵和12級以上大風,
在大本營帳篷生活時,他的個人住宿帳篷依靠太陽能發電儲電設備,滿足照明、手機、相機等用電需求,減少傳統能源的消耗。在飲用水補給上,他全面實施 “去塑料化”,使用自帶經過產品碳足跡認證的鈦杯,自帶飲用水,同時摒棄一次性餐具,極大減少了塑料制品和木制品的使用。為減少熱水消耗,遲永軍堅持18天不洗頭不洗澡。整個拉練過程中,將個人產生的生活垃圾僅 0.93 公斤,全部背回大本營集中處理,返程途中還積極撿拾廢棄飲料塑料瓶帶回大本營。
個人生活垃圾回收:0.93 公斤
經權威檢測機構核算,此次低碳攀登珠峰單人全過程碳排放為2.04噸CO2e,相比傳統單人攀登減排0.98噸CO2e,減排比例為32.38%。剩余部分通過支持西藏高寒草原碳匯項目實現碳中和,最終深圳市綠色交易所和上海市質量科學研究院評定發布碳中和聲明為準。
當然,無論是以低碳方式,還是以傳統方式攀登珠峰,成功登頂是不可或缺的結果,在放棄了很多便利條件,克服重重困難之后,遲永軍做到了。他用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在世界之巔留下了低碳的堅實足跡。他的行動激發了公眾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與思考,鼓勵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綠色低碳理念。
遲永軍帳篷應用的光伏發電儲電設備
采訪遲永軍時,他已從平安返回城市。在日喀則到拉薩的途中,我們進行了連線。團隊其他成員都已從日喀則坐飛機返程,而他依然堅持采取更為低碳的方式,從拉薩坐48小時的火車回到上海。
藝術中國:首先祝賀您低碳攀登珠峰成功,成為珠峰攀登史上的首次記錄。低碳方式與傳統方式相比,會增加哪些難度?
遲永軍:我2018年曾攀登過珠峰的南坡,但當時在一家上市公司擔任高董,公司要重組,就把我叫回來了,所以沒有登成。之前是想能登頂珠峰,完成自己一個心愿就好了。把低碳的想法和很多人征求意見之后,大部分人還是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有些人說你們不去登山就沒有碳排放和環的保問題,所以也會有一些爭議和壓力。
這次選擇北坡登頂,一是它需要的時間更長,需要56天;第二是成本比南坡要少,大概30萬;第三是北坡在氧氣含量、植被登方面都比南坡更低,因此還是有一些難度的。在具體實施上,首先交通方式,我還是選擇坐火車。其次在大本營,我自己的帳篷是通過光伏自己發電。在整個近60天的攀登,我們會前期拉練,然后再回到城市休整,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兩次就沒有下到城市。我在帳篷住了36天,酒店僅僅住了19天,比別人最少少住了5天。從生理上的需求來講,現在大部分的人無法接受長時間不洗澡不洗頭。帳篷里沒有空調等設備,因此它溫室氣體排放是不多的。同時,我秉持“去塑化”的理念。我統計了一下,我們在山上的時間是36天,按一人2-3瓶飲料,每個人大概喝了72-108瓶,我使用的是經過認證的鈦杯,包括有認證的沖鋒衣,也是可回收降解的低碳產品。
遲永軍撿拾廢棄飲料瓶
藝術中國:所以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犧牲了很多便利性的條件。
遲永軍:是的,還要把個人在營地產生的日常垃圾,比如說包裝、食品等全部帶回來,不通過后續運輸,同時也會在路上撿一些廢棄的飲料瓶等。深圳華測檢測會統計我的全部數據,去做碳排放的計算,最終是由深圳市綠色交易所核證,通過第三方權威機構聲明這次攀登珠峰是符合碳中和最后抵消的。所以不是簡單做一做,現在國內一些體育賽事,比如馬拉松,假如它產生了100噸二氧化碳,它直接買100噸清潔配額抵消。我遵循的是“能減則減,應減盡減”的原則,這是減排的一個指導方針。
藝術中國:“低碳登珠峰”這個想法是怎么逐漸形成的?
遲永軍:這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我參與戶外運動的這么多年,我們經過了很多國際化的培訓,像LNT法則(旨在提醒人們在自然中活動時,關注并身體力行地保護與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生活中的習慣。比如喝完塑料瓶的水,我會把它捏扁,減少運輸的體積,也會去山野回收垃圾,同時,我本身也是環保從業者,而在攀登雪山的12年間,見證了冰川消融等很多自然現象的變化,讓我的心很刺痛;第二,我們國家2020年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其實我們身邊發生了很多碳中和事件,像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都是在國際上豎起標桿的大型體育碳中和事件。這些大量的案例,讓我萌生了低碳攀登一次珠峰的想法,因為珠峰也是全世界登山運動的一個標志。另外,自己年齡也大了,已經登了十五、六座雪山,也許這次登完之后就不登了,希望能做一次有意義的事。
北凹營地
藝術中國:您回到大本營后,發了一個視頻講述了這次低碳登珠峰中所遇到的種種驚險,這是您在攀登雪山生涯里難度最大的一次嗎?
遲永軍:是的,可以說是撿回了半條命。從8300營地出發到達頂峰8848,然后下撤到7790營地,連續24個小時沒停。在登頂的路上一共堵了2個半小時,手指差點凍傷。下撤途中又遭遇了十二級以上大風,把我和向導吹得連滾帶爬,向山下滾,還好有路繩拉住。所以在下撤到大本營之后,我拍攝了一個攀登記自述,怕自己會忘?;叵胝麄€過程,我們真的要敬畏自然,面對風險時要有勇氣來克服困難、戰勝自己、贏得機會,這是攀登者需要的一種精神。
冰顛寂堡 攝影:遲永軍
藝術中國:您除了是一位攀登者,也是一位高海拔攝影師,在攀登雪山過程中去拍攝,會帶來額外的風險嗎?
遲永軍:當然,挑戰還是很大的。因為攀登講究行進節奏,要保持一個始終穩定的節奏,體能狀態才會好,當你拍攝的時候,要停下來。同時,還要摘眼鏡、手套,容易造成眼睛雪盲、手的凍傷,因此高海拔攝影的風險是比較大的。
冰川消融 攝影:遲永軍
藝術中國:您的《遇見雪山 I&II》攝影集已經結集出版,這些照片中最觸動您的是哪些?
遲永軍: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冰川系列。比如這次有一張是一個巨大的石頭,下面只剩下很細小的脖頸來支撐。在西藏雙湖縣,有一個普若崗日冰川區,現在是國家重點保護區域,這里是真正的“世界第三極”。我在TED演講時,專門去查它的相關數據,它的體量很大,有480平方公里,但從2019年至2022年,科學家計算它每年的消融面積差不多是160個足球場,能夠滿足850萬人一年的生活用水。因為我親自深入過那里,當我看到這些數據的時候,我的眼淚就下來了。冰川主要是我們城市供水的水源地,我們碳中和的目標就是2060年將全球溫度升高控制在2度以內,因此冰川系列對我非常有觸動。
凍年勿忘 攝影:遲永軍
藝術中國:除了記錄自然環境變化的系列作品之外,有一張攝影題目叫做《回家》,人物背影中體現出的歷經艱險平安歸來的喜悅讓人印象深刻,您按下快門的瞬間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遲永軍:這張照片是2019年在馬納魯斯峰拍的,山峰高度是8163米。那次我們也是運氣不好,距離窗口期取消只有最后一天,本來應該C2、C3、C4每隔一天到達一個營地,在C4住3、4個小時再沖頂,結果天氣不好,我們就跨營地直接走到C4,休息之后就去沖頂,然后再返回。這樣我們從C2營地出發到返回C2營地,將近36小時,只睡了6個小時,其余時間一直在走。這張照片中人物的遠方就是C2營地的黃色帳篷。我們一直遵循“登頂不是成功,回家才是登頂”,就是登山一定要回到安全營地,這才視為風險解除,大部分的死亡都發生在下撤階段,這張照片就是這個時候拍下的。
回家 攝影:遲永軍
藝術中國:這些作品會擺放在您的生活環境中嗎?您期待這些作品對大眾產生怎樣的影響?
遲永軍:我在辦公室、家里都會掛這些照片,首先會想到當時攀登的場景,這是歷歷在目,不會忘記的。同時看到雪山的場景,會讓自己在生活中始終保持一個健康運動和環保的心態。不管我們每個人在城市里是什么角色,在大自然面前都非常渺小,要敬畏自然,珍惜當下。以這樣的心態回到城市當中,無論怎樣都覺得過得挺幸福的。
現在自媒體很發達,參與運動的人也比較多。因為大家拍攝的視角也不同,我現在的拍攝主題除了就是說大家耳熟能知的雪山山峰、巖石等,其實更多是關于環保方面、自然變化方面的一些主題。除了記錄下大自然的美,更多還是警醒大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對碳中和的認識。
藝術中國:您在生活中如何秉持環保和低碳理念的?
遲永軍:因為我本身就是從業環保,首先就是以身作責了。我今年把過去大排量的燃油車全部賣掉,換成新能源汽車,然后現在上海市區基本坐地鐵更多,在蘇州騎自行車多些。盡可能在生活細節上養成習慣去減排、減碳和環保。
獨自漫步 攝影:遲永軍
藝術中國:這真的是您最后一次攀登雪山了嗎?未來您的目標是什么?
遲永軍:(笑)現在年齡也大了,8000米以上應該是不會再登了。未來的目標,一是通過宣講踐行綠色低碳攀登珠峰,我們的理念是“愛綠色、愛自然、愛雪山”,首先希望影響登山者、戶外運動者樹立低碳環保的理念,保護我們脆弱的環境;二是面向更多城市人群,從低碳、環保、攀登精神三個維度來輸出我的一些價值,影響更多的人。(訪談/整理 許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