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眼下,一年一度的美院畢業展正在各地上演。繼中央美術學院5月初率先拉開畢業季序幕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藝術院校的畢業季也相繼展開。今年的央美畢業展以其?空前熱度?創下歷史紀錄:展覽現場人流如織、摩肩接踵的景象在社交平臺持續刷屏。據悉,本屆央美畢業展日均接待量超萬人次,其中逾七成為非專業市民,使這場畢業展突破校園邊界,演變為全城矚目的文化熱點。原本面向院校和專業機構的畢業生首秀,如今正接受著大眾目光的集體觀看和審視。象牙塔里的藝術為何突然爆火出圈?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昔日校園變身社會美育現場
作為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管窺年輕藝術家對時下社會命題個性化詮釋與表達的窗口,每年的畢業展出季都會為藝術界掀起一股高潮。盡管如此,今年央美畢業展的火爆程度還是令人始料未及。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范明正分析認為,今年的央美畢業季展現出顯著的“破圈效應”。一方面,這得益于社交媒體的?裂變式傳播?;另一方面,也源于高等藝術院校美術館在展陳空間規劃與運營機制上?持續提升的專業化水平?。
在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科基礎部副主任盧征遠看來,當前社會對文化藝術,尤其是富有創新精神和青春活力的青年文化藝術的關注度持續升溫。 同時,作為中國藝術教育的領軍學府,中央美術學院始終備受社會各界矚目?!拔覀儗W院的師生和畢業生們都將畢業作品展視為最重要的藝術實踐平臺,正因如此,同學們都傾注了全部熱情,厚積薄發,最終呈現出這么一批充滿創意與深度的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事實上,畢業展突破校園邊界、融入城市公共空間的實踐由來已久。2009年,中國美術學院率先匯聚所有專業的畢業作品,面向公眾集中展示,以“畢業展示周”的形式向社會推薦優秀人才,開藝術學院之先河。2019年,這場全球最大規模的畢業展狂歡更是沖破了學院的圍墻,走向杭城,凝結起更大的力量。此后,各地美院畢業季不斷自我更新,與時代共振,成為一個滿載青春氣息和創意能量的城市節日,更日益演化為公眾感知創造力量的社會美育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在美術院校主動“破圈”尋求更廣泛關注的同時,近年來持續升溫的“文博熱”也功不可沒。打卡博物館已成為人們周末放松和假期出游的新潮流,公眾對美術事業的熱愛亦與日俱增。在X美術館館長尤洋看來,各地美院畢業展歷來備受矚目。深入剖析,“相較于一些側重表現西方藝術的‘當代藝術展’,現在的公眾可能更?渴望了解本土美術的發展現狀,同時對藝術高校畢業展所體現的?價值觀與審美取向也更加信賴??!?/p>
作品制作?成本引熱議 畢業展“集市化”趨勢顯現?
聚焦展覽內容本身,以央美畢業展為例,今年眾多畢業生的作品展現出跨越時空的維度思考,在整體的視覺架構中折射出鮮明的學科分野與風格張力:既有數字化洪流下對技術倫理與人類未來的深刻反思,也有對集體語境下個體生命體驗的情感關照。數字時代的圖景與遠古文明的圖騰在展廳里遙相對望,呈現出一種文化與社會、歷史與當下的共生演進,亦展現出青年一代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創作自覺。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中國美術學院2025畢業季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2025畢業季展覽現場
值得注意的是,在藝術表現日益多元的同時,畢業作品的制作成本?似乎呈現攀升趨勢?。有的畢業作品制作成本高達幾十萬,引發廣泛討論。
范明正教授認為,畢業展是學生數年學習成果的集中呈現,對學生就業及未來的藝術道路非常重要。就業單位或畫廊從業者常據此判斷學生能力,因此畢業生普遍都很重視,傾注大量精力和成本制作作品?!安糠謱W生家境并不優渥,仍會設法籌集資金。當然,幾十萬成本的作品個案仍屬極少數,成本較高的作品多集中于實驗藝術系或雕塑系。其他系的作品普遍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p>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伴隨參觀熱潮,畢業展的“集市化”特征也愈發明顯?,F場可見不少學生通過商業形式推介乃至展銷作品。在央美本科生畢業展現場,我們看到許多學生將自己的畢業作品如繪畫、版畫、雕塑、珠寶設計等媒介,制作成明信片、鑰匙鏈、帆布包、限量版畫等藝術衍生品,在現場進行售賣。觀眾可直接掃描作品下方的付款碼進行購買,部分作品旁邊還有小紅書等二維碼展示,方便觀眾掃描關注年輕藝術家的個人主頁。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盧征遠認為,藝術與商業并非對立,“好的藝術必然會受到好的商業形態推崇,創意市集是其中一種形式。這是?年輕化的體現?,當然年輕藝術家也需警惕?避免過早過度商業化???傮w而言,商業反饋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需求和關注度的體現?!?/p>
范明正表示,當下的觀念和環境與幾十年前相比已有很大不同,畢業生普遍面臨較大就業壓力,出現商業推介行為可以理解。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也在積極為學生提供必要的配套支持。
觀展體驗亟待增強 畢業展有望彌合藝術創作與公眾認知的隔閡
然而,空前的關注度與人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展體驗?。展廳內,大量運用聲光電技術、聚焦人工智能與交互設計的作品,與油畫、版畫、國畫等傳統形式作品匯集一堂。有觀眾反映?難以靜心專注欣賞單件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范明正指出,畢業展本身就是一場展示的藝術?,作品的呈現效果依賴展廳空間與周圍作品的配合?!艾F在大家可能覺得有些廟會化,有點過于嘈雜,造成作品之間相互干擾,沒有做到互相襯托。只有很懂行的人,仔細去看才能發現作品的好處。但這方面短期內也很難改善,因為美院學生數量極其龐大,如果減少展出作品的數量,讓一部分學生不展示也不合適。如果安排檔期一場場展示,場館時間也有限,只能盡可能在有限的場次內讓學生們盡可能展示他們的作品?!?/p>
今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季的展出空間覆蓋了象山、良渚、南山三大校區,以及浙江美術館、世界旅游博覽館、全山石藝術中心與全城媒體展區等?七大展區?,匯聚20個教學單位2971位畢業生的3000余件作品,成為了一場廣泛跨界、青春洋溢、普惠市民的藝術盛宴。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那么,畢業展對大眾美育究竟有何積極意義?借助廣受社會矚目的青年創作群體,對普通公眾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當代中國藝術的發展樣貌,推動大眾美育進程大有裨益;對未來有意報考藝術院校的在校生家長,這里是他們觀察美院生態的窗口。年輕的學子們以作品直面內心、映照時代,他們最關切、關心和關注的問題都會在畢業展上集中展示,對理解當代青年群體的心理狀態和文化意識亦有積極作用。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在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上,本科畢業生代表劉佳楠回憶了對孤獨癥康復教室的志愿經歷,驅使她與團隊共同研發了一款借助AR技術,輔助孤獨癥兒童進行精細動作訓練的智能產品《知乎折也 Foldiverse》。她表示,中國美術學院讓自己感受到的不僅是藝術的熏陶,更是前沿科技的涌動。學校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人工智能、空間計算、交互設計等前沿領域,給予大家無限的探索自由與豐厚的資源支持,塑造了自己作為一名設計者的信念與勇氣。希望自己能繼續在特殊兒童干預領域深耕,用跨學科的力量拓展技術邊界,為沉默的群體爭取更多表達與可能。今年,像劉佳楠這樣以發現之眼,心系時下社會熱點議題,積極以所學拓展藝術邊界與社會作為,推動相關領域研究推進的年輕學子不在少數。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現場(攝影:張思琪)
中國美術學院2025畢業季展覽現場
范明正認為,中國社會目前呈現出一個非常多元化的狀態,中國的藝術教育也體現了這種多元性和豐富性?!拔艺J為現在的藝術教育總體還是不錯的。當下的藝術教育儲備了各種類型的藝術家、從業者和工作者。美院畢業展不僅是美院教學的集中展示,它對包括國家主旋律藝術、藝術本體研究、大眾美育、現當代藝術和藝術市場等各個領域未來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p>
【執筆:臺馨遙;采訪:劉鵬飛、許柏成、臺馨遙、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