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至24日,由“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Future Earth,簡稱CNC-FE)主辦,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秘書中心(中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江西省氣象局、景德鎮市人民政府等單位承辦的“2025未來地球:科學與應用大會”在江西省景德鎮成功召開。大會以“未來地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主題,旨在匯聚全球地球系統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以及相關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地球系統科學在未來的應用前景與發展機遇,為推進全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會議匯聚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20多位院士、800余名專家參會,設1個主場和32個專場,是“未來地球計劃”在中國舉行的最大的一次會議。
東南大學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作為少數人文社科代表,在“科學與公眾傳播”專場做了有關《后農業文明與未來地球——從景德鎮說起》的發言,其是在專場的三位科學報告人中唯一的人文社會學家,方李莉在發言中指出,延緩地球氣候變暖的研究不僅是一項自然科學的研究,也是一項社會科學的研究,因為地球變暖與人類的社會行為和文化行為息息相關,因此,她提出文明的轉型也許可以成為“未來地球計劃”的一個重要方案,而做為區域研究的景德鎮“后農業文明”場景,則可以成為“未來地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實踐案例。其的發言不僅代表了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在場,充分彰顯了人文社會學科參與地球治理與人類生存的必要性,同時也代表了此次重大會議在景德鎮舉辦的景德鎮在場。
一、未來地球:地球村?地球城?
方李莉在發言中提出,當下人類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生活在一座城市星球之上。此前從未有過這樣的情況:世界上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城市化的后果就是人類遠離自然,而集體進入到一個人工化的生活環境中,那種在多元生態環境中產生的多元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一個失去了文化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的,單一化的城市文明世界的后果是難以想象的。
地球村人類尚可存續,如果成為地球城人類的未來危矣!
因此,我們必須要減緩工業化擴展的速度,并減緩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速度,甚至還要讓一部分土地從工業化中解放出來恢復自然的生態,才能恢復地球村。
如何恢復地球村,方李莉教授提出了“后農業文明”轉型的設想,即讓還未能進入城市化階段的地區可繞過傳統工業化路徑,直接結合第三、第四次工業革命成果(如綠色技術、數字化),進入的新的文明形態發展模式,這一發展模式是指圍繞著生態知識和創意組織起來的文化性生態經濟,其中軸原理是在生態理論知識基礎上推行生物、生態保護和研究優先,在工業化和全球化進程中重構適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創意策略優先,且各種相關的生態理論知識和創新能力日益成為一個社會的戰略資源,從而形成一個高度生態化、人文化和科技化的社會發展模式。
“后農業社會”的概念如果成立,第三世界以及鄉村延緩地球變暖過程中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會迎刃而解,因為新的基礎設施將更適合鄉村和城市化發展不充分的地區。

二、“未來地球”需要科學家與人文社會科學者合作參與
方李莉教授強調,后農業文明概念提出的背景可以說跟當下的科學家們提出的“人類世”有一定的關聯?!叭祟愂馈钡母拍钍怯?2016年8月,在南非開普敦召開的國際地質學大會上舉行了一次非正式投票,由科學家們同意提出來,并提議向“第四紀地層學分會”提出正式命名的。
“人類世”概念的關鍵之處僅在于:第一,人類的無意識活動自20世紀中期以來成為改變生物地質化學循環和地球系統的最重要因素;第二,人類對地球和生物圈的影響自20世紀中期以來升級了。當下“人類工程”已經遍及整個地球,地球已經成為了一個復合性的星球系統,也就是說,“人類世”的特征就是人類的活動已經成為地球系統動態變化的主要驅動力。這意味著人類和自然生物物理系統的互動場景開始直接互動,并出現一個人類與自然的耦合系統,而且人類的力量變得日益重要,在許多情況下甚至變成了主導性的驅動因素。因此,方李莉進一步論述道,既然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社會觀念,已經在深刻的影響到地球系統的平衡發展,那么我們能不能轉變我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來以文明轉型的方式來參與地球系統的平衡發展問題?
進而她呼吁,現在氣候變暖的問題,已經有各個方面的自然科學家在參與。但是很少看到人文社會科學家參與這方面的工作,因此,強烈呼吁:以后的氣候變暖的問題,一定要有社會學家,還有人文學家甚至藝術家的共同參與,因為未來地球,也包括未來人類,是未來的人類和地球的耦合和互動的結果。
許多科學家提出,有關地球氣候變化的問題從區域研究開始,因為區域研究作為一個案例,可以非常細致的把方方面面考慮進去,進行深入地剖析。方李莉教授在此也試圖以景德鎮為案例,討論有關后農業文明的地方性經驗。

三、從景德鎮說起:后農業文明景象
景德鎮是此次會議的舉辦地,其是方李莉教授及其團隊深耕三十年的學術田野之地。正是在景德鎮,方李莉教授發現了人類社會從后工業社會轉向后農業社會發展的端倪。她說道,社會科學也是科學,其研究也是講究以社會事實為對象,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探索和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與模式。在研究中,方李莉發現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景德鎮生產模式、技術模式、合作模式、交易模式、消費模式、資源開發模式,社會組織模式,經濟模式、符號再生產模式、信息交流模式、城鄉互動模式、城鄉連接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形成了一個超工業化的新型發展模式。

在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家庭手工藝作坊和手藝人工作室,這種家庭手工藝作坊或工作室,并非是僅僅是當地手藝人,其中還包含了大量的畢業于藝術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甚至還有很多外國藝術家,他們大多以類似農業時代的家庭為組合單位。這些藝術家、設計師,他們來到景德鎮不僅做陶瓷,也做玻璃器、金銀器、漆器、木器、布藝等生活器用及用品,他們和當地工匠合流,共同建構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新的中國式美學,既傳統又時尚,既樸素,又富有詩意。

方李莉介紹說,以往城市發展的后果是鄉村的衰敗,但景德鎮的發展模式卻帶動了鄉村的發展,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方李莉展示了一張地圖,圖中紅色的那一塊是老景德鎮老城區,那是以前生產地最集中的地方,但現在那里已經沒有了生產單位,所有的生產地都被分散在市區之外村莊中,上世紀90年代時,景德鎮僅有不到10個陶瓷手工藝集散地,分散在景德鎮城鄉交界處的村子里,但現在已經有了130 多個生產地分散在景德鎮方圓3、40公里的村莊中。

景德鎮手工陶瓷集散地分布圖(毛青繪制)
這些手工藝集散地容納了眾多的藝術家、設計師們的工作室,合理的利用了鄉村空置的房屋,并吸納了鄉村的閑散勞動力,帶動了周邊鄉村的繁榮。這些人平日在鄉村工作,周末到市區來趕集,集市并非是農業時代的產物,但當下的景德鎮出現了眾多的陶瓷創意市集和其他手工藝品的市集。

景德鎮市集分布圖(楊國繪制)
通過市集的交流和消費方式,出現了新熟人社會,工業化時期是陌生人社會,農業時期才是熟人社會,但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熟人社會的回歸,當然,并非是完全實體空間的熟人社會,也包括了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共同創造的熟人社會。

新熟人社會形成的空間圖(溫馨繪制)
方李莉向與會專家分享了她所帶領的團隊所做的田野考察的相關成果,以及博士生們繪制的圖表,展示了當代景德鎮所出現的“后農業”特征:以分散化、個性化、扁平化取代工業社會集中化、標準化、規?;纳a模式,以“人與自然關系的恢復”尋求樸素而詩意的中式美學生活方式,以體驗經濟和文化消費平抑商品經濟和物質消費的負面影響,以“虛實結合”的“新熟人時代”重構工業時代陌生化的社群鏈接。
她說,要提出一個新的概念需要更多數據與事實的收集,以及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她帶領著她的團隊成員在繼續在不斷的考察和研究,他們研究的區域不僅在景德鎮,還分散在湖南鳳凰、浙江烏鎮,江蘇七都鎮、震澤鎮等地方,無疑景德鎮是該團隊研究得最深入的一個區域。

2024年春方李莉帶領團隊在湘湖村考察夫婦陶藝工作室

2024年春方李莉帶領團隊在751工廠考察夫婦木器藝術家工作室。

2024年夏天在景德鎮做研究的博士生:毛青,溫馨、楊國(從左數起)
在演講的最后,方李莉教授強調說:“我們不僅要關心地球的未來,還要關心人類的未來,關心人類將以什么樣的姿態和什么樣的方式生活在地球上,能否為地球、為世界交上一份來自中國的答案?!彼硎?,作為一個文化昌盛的農業文明古國,中國能否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成為后農業文明的先行探索者和實踐者,這或將是我國結合技術升級與生態哲學,引領文明轉型的新方案——中國的偉大復興將有望成為“全球文明的先行探索”。202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給予了該團隊在這方面進行思考和研究的動力與信心。
在這場自然與人文的對話中,一個共識逐漸清晰,即未來地球的治理密碼是學科共振,是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共同參與。這場發生在千年瓷都的跨學科對話啟示我們:地球的生態修復不僅是科學技術的命題,還是文明形態的選擇題,景德鎮所展示的后農業文明場景是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地球計劃”可以繼續探索的路徑,是呼應“未來地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重要內容,高科技、高生態、高人文不再是平行線,而是編織未來地球的螺旋性上升的復合線。
撰稿:楊嘉辰,楊國,劉召潔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