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靜物之必要: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眼中的生活與生命

    靜物之必要: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眼中的生活與生命

    時間: 2025-06-04 14:30:54 | 來源: 藝術中國

    畫家磨練技術常常從靜物開始,標準的三角形構圖,主體物、水果等平凡之物司空見慣。但靜物又極度重要,杰出的藝術家能從平凡中揭示出偉大,塞尚的蘋果、凡·高的農鞋,都是藝術史、哲學史上的著名公案。靜物是藝術家用繪畫格物致知、解釋世界的開始,是見功夫之處,是藝術永恒的話題。

     展覽現場

    “以靜觀之——中國現當代藝術靜物研究展”于2025年5月21日在北京798藝術區的Hanmo S Gallery開幕。展覽以靜物為主題,匯聚了來自不同時代與風格的近60位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包含水墨、油畫、裝置、攝影等媒介,梳理了一條長線的美術史脈絡,體現出代際之間的層層接續與創造。藝術家們用靜物表達豐富的思想內涵,映射出時代的變遷。

     展覽現場

    靜物的脈絡

    老一輩藝術家的作品是展覽線索的重要部分,意在向過去學習和致敬。老先生們的作品總是常讀常新,在策展人林松看來,回顧過去也是對當下的反思。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真誠與樸實。在那個畫材和媒介并不豐富的年代,能畫畫是相當奢侈的事。但正是懷著這種虔誠之心,在這種有限性中,作品得以煥發出飽滿的生命力度。

    林風眠 雞冠花 62×67cm 紙本設色

    戴澤 中央大學的課桌上 12×18cm 紙本水彩 1944年 

    展覽中的靜物多來自于寫生。在藝術家那里,寫生與創作并無分界,重在捕捉細微的感動,他們為生活的平凡細節賦予了靈暈。誠懇的描繪讓人感到踏實。胡善馀的色彩碰撞、李斛的細膩優雅,都體現出獨到的洞察力和語言風格。李駱公的寫實作品很少見,其中仍有野獸派勁健的筆觸,凝練且傳神。他們為平凡之物作詩,沒有眩目的技巧,只讓物成為它自身。

     

    胡善馀 青桃子 50×60.5cm 布面油彩1980年代

    李斛 靜物花卉 39.5×28cm 紙本水彩 1960年代

    李駱公 瓶花之三 32.7×24cm 紙板油彩1950年代

    孫宗慰 靜物 48×62cm 紙本水彩 1950年

    關良是融匯中西繪畫的大師,靜物也是他重視的題材,《月季花瓶圖》吸取了油畫的筆觸和塑造方式,色彩單純絢爛,融入了墨色和環境色?;ㄆ颗c花朵矗立正中,展示出怒放的生命力,背后的窗外,則是生機盎然的綠色和希望。

    關良 月季花瓶圖 紙本彩墨 67×46cm 1980

    尚揚大學的第一張作業厚重深沉,像是在畫一場關于靜物的儀式。這張畫里的魚干、雞蛋在當時都是相當珍貴的,能感覺到畫家作畫時的義無反顧,像是把千鈞之力注入其中,每一處細節、虛實都處理得相當用心,無可挑剔。

    尚揚 大學的第一張作業 43.8×52.6cm 布面油彩 1960

    水墨板塊揭示了周思聰、李津、武藝等藝術家之間的傳承和影響。在20世紀的美術變革中,水墨及其背后的文人美學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藝術家們或走向反面、或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回歸文人畫的精神。周思聰晚年的水墨畫解放了傳統的形式,又在更高的層面向中國藝術精神回歸;李津走出書齋,擁抱煙火氣;武藝用“關于繪畫的繪畫”和幽默感繼續講述“古代人”的當代故事。

    周思聰 依舊夢魂中 67×66cm 紙本水墨 1992年

    李津 得豆圖 35×41cm 紙本水墨 1999年

    武藝 桃 34.5cm×45紙本水墨 2024年

    武藝 桃 70cm×42cm 紙本水墨 2024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靜物的含義和表達方式正在不斷延展。曾志欽的作品多籠罩在黑色背景中,幾何化的造型頗具形而上氣質,裂開的瓜預示著過度成熟、碰撞、迭代、緊張。李易紋用冷峻的眼光描繪日常一瞥捕捉到的事物,它們看似微不足道,卻總是在庸碌的生活中激起漣漪。

    曾志欽 瓜 49×65cm 絹本設色 2024年

    李易紋 歡呼雀躍-21 15×20cm 布面坦培拉及丙烯 2011年

    策展人林松表示:“靜物這一題材,往往因其相對‘靜止’的特性,容易被忽視,但正是這份‘靜’,能夠引發藝術家深層次的思考與創造力。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物象的再現,而是藝術家們在靜物之中對于生命、歷史、文化的深刻回應?!?作品背后是所處的時代,展現時代的切片,同樣是藝術家的真誠表達。

    展覽現場

    靜物與人

    靜物是無言的,它介于人和風景之間,是人的缺席。但“不在場”也是一種在場,藝術家通過觀看,將自身的生命、情感注入到靜物中。特定的物品已經在時間中與人產生了深度的連結,成為人的延伸,所以靜物畫也是肖像畫,更是自畫像?;ㄗ鳛榱硪环N生命被擬人化了,而非生命的物品承載了關于人的故事,帶著人的溫度。

    丁天缺 花 46×61cm 布面油彩 1990年

    羅爾純  雙瓶花  53×65cm 布面油彩 2001年

    韋啟美 窗臺上的花 65.5×81cm 布面油彩 1997年

    夏禹 盤子和樹葉 40×50 cm 木板坦培拉  2012年

    于軼文 紅內衣 30×40cm 木板油畫 2022年

    靜物題材本身就有東方意味?!拔铩笔且环N借代、比喻,是中國美學,是欲言又止的表達,是絢爛的沉默。在西方藝術史中長期被邊緣化的風景、靜物,在中國語境下卻顯得非常重要,這種重要性從中國偉大的詩歌傳統中就可以看到。巧合的是,在塞尚、馬奈、梵高那里,風景和靜物成了現代主義巨變的標志?!皻q寒三友”被中國文人賦予了美好的品質,中國文化中對自然的向往,使藝術家更贊頌“物”的性格與生命力度。

    駱伯年 山竹 8.5×6cm 銀鹽紙基 1930年代

    在中國繪畫和詩歌體系中,“物”有豐富的寓意,某些花卉因為其純潔性質,代表了美好的祝福;“蟹”與“謝”同音,表達出圖像之外的雙關含義。倪軍的作品用特寫式的近距離觀看,描繪帶有特殊意味的物,給純正的西方油畫語言注入了文人畫的精神。

    倪軍 純潔作伴 50×60cm 布面油彩 2022 年

    倪軍  蟹蟹 50×40cm 布面油彩 2022 年 

    安靜的藝術

    同樣,讀畫、讀書、讀物都是安靜的藝術,靜物也帶來了靜觀美學。在短視頻時代,感官刺激極大豐富,動態的視覺搶奪了人們的注意力,靜止的圖像和文字都顯得力不從心。審美模式逐漸有著單一化的危險,靜觀的美學就顯得稀缺和必要了?,F代性追求瞬間、運動、速度、進化、效率,而繪畫的意義就在于留住時間。秦宣夫穩健厚重的筆觸讓時間和顏料一同凝固。吳大羽的蠟彩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游動,是一個讓人長久深思的、美麗的謎?!睹苷Z》是一場被時間侵蝕的夢,李郎的《花》極盡精微,畫筆與目光竭力把眼前的事物銘刻下來。

     

    秦宣夫 靜物 33×43cm布面油彩 1943年

    吳大羽  無題i-304  14.7×10.2cm 紙本蠟彩

    吳嘯海 密語 79×110 cm 紙、木炭  2022年

    李郎 花 40cm×30cm布面油畫  2022年

    靜物還意味著日常的美學,它們遠離宏大敘事,多來自切近而具體的生活:鮮花、食材、旅途中的所見、畫室,甚至一塊布,都展現了平凡生活中的詩意。如果我們從人生、未來這些難以取得答案的命題中走出,凝視日常事物背后的豐富世界,會發現生活并不總是重復和乏味,這些細節里就蘊含著美和意義。

    吳冠中  金獅酒店 9×16.5cm 速寫水彩 1992年

    閆平 桌面上的百合花 140.5×120cm(含畫框:163×143cm)布面油彩 2015年

    段正渠 花 50×40cm 布面油彩 2007年

    宋永興 舊體積 80×6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彭斯 偶然之物 57×67cm 布面木框油畫 2022年

    武子賢 畫室 60cm×50cm  布面丙烯 2023年

    Hanmo S Gallery的上一場主題展是“閱讀的輪廓”,此次展覽又以靜物為線索。通過這種問題意識,我們能從一個“定量”的視角相互比較,深入認識不同藝術家的表達方式和精神取向,甚至打破人們對于一個藝術家的刻板印象,能在展示與對話中激發出新的聯系?!办o物”以及關于“物”的問題甚至可以成為一種眼光、一種方法,讓觀眾認識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讓藝術家以新的路徑完成對“不可見”之事物的觀看和表達。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6月30日。(撰文/銘之,本文圖片由Hanmo S Gallery提供)

    展覽海報


    相關文章

    靜物之必要: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眼中的生活與生命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