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
美術理論家、藝術家、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5月29日13時59分在北京去世,享年68歲。
陳履生先生1956年6月出生于江蘇省揚中市。二級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1985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古典美術編輯室主任、中國畫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國美術館學術一部主任,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及博物館館長,兼任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造型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此外,還擔任吉林藝術學院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所所長、北京畫院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并在南京藝術學院、上海美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湖北大學、澳門城市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院校擔任客座教授,是中國國家畫院特聘研究員和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榮譽策展人。他創辦了陳履生美術館(常州、三亞、揚中、合肥)、油燈博物館(揚中、常州)、漢文化博物館(揚中)以及竹器博物館(揚中)。
少年陳履生與父母在1978年
陳履生美術館
油燈博物館
陳履生先生畢生潛心鉆研美術史與藝術理論,其對新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在美術批評領域,他憑借獨立的論點、敏銳的視角、犀利的文筆及前瞻性思考,影響了傳統與當代美術界。曾獲中央美院首屆“張安治教授美術史論獎學基金”“北京市文聯2001年文藝評論二等獎”、文藝報2005年“年度理論創新”獎、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復評暨“2005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銀獎。出版著作(包括編著)50余種,代表作有《紅旗飄飄》《新中國美術圖史1949-1966》《以“藝術”的名義》《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研究》等;出版個人文集11部,發表論文數百篇。陳履生先生2006年獲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2007年獲“美術報年度人物”,2010年獲“第五屆北京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德藝雙馨獎”。
陳履生先生致力于美術創作和展覽策劃,其書畫風格深厚,兼具文人氣息和書卷氣質,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保留了傳統文人畫的品格和精神。陳履生先生先后在北京、廣州、深圳、巴黎、列支敦士登、中國香港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出版個人畫集10余部。擔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期間,積極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策劃多個重要的國際交流展,包括“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展”,與意大利文化遺產部合作的系列展,“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路易威登藝術時空之旅”特展,“125年意大利經典設計藝術展”等。
陳履生在“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現場接受采訪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說:陳履生先生盛年離世,是中國美術界特別是美術史論和美術(博物)館界的重大損失!他的藝文學識廣博,長期勤奮耕耘,著述成果豐厚,堅持事業為公,在現當代中國美術史研究、藝術展覽策劃、學術活動組織、國際藝術交流和書畫創作上都卓有建樹,並以廣交少長同道、熱心公益事業而深為大家欽佩和敬重。猶如他蒐集收藏並捐贈建館的油燈,他的藝術生命奉獻不已而燃油耗盡,但他的藝術精神和學術風范永存!
作為改革開放后最活躍的博物館學者和藝術評論家之一,陳履生先生不僅為建設家鄉的多座博物館捐贈了大量私人藏品,還為推動家鄉博物館的公益教育傾注了心血。他樂于助人,學術嚴謹,不趨附權勢,具備文人風骨。陳履生先生的離世是當代中國美術界的巨大損失,我們將永遠銘記他為中國美術界作出的杰出貢獻。
陳履生獲“鎮江市人民獎章”
陳履生先生生前大力支持藝術中國的工作。2025年1月,以位于揚中的陳履生博物館群為題材的中英文短視頻紀錄片《萬象中國》之《鄉村里的博物館》上線;2023年5月,陳履生以視頻方式在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非遺國際傳播專場發言;2020年,陳履生呼吁建立“中國防疫博物館”; 2017年9月,以陳履生創辦的油燈博物館為題材的中英文短視頻紀錄片《何以中國》之《傳燈人》上線;2016年6月,“陳履生新著七種發布會”在北京僑福芳草地摩納哥會館舉行;2015年9月,“陳履生廣州系列展”在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嶺南畫派紀念館三個美術博物館同時拉開帷幕;2015年7月,陳履生參加2015中外藝術家泉州對話,在德化進行陶瓷藝術創作;2015年5月,陳履生參加“一帶一路”文化融合論壇。
紀錄片《萬象中國》之《鄉村里的博物館》
陳履生以視頻方式在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非遺國際傳播專場發言
2020年,陳履生呼吁建立“中國防疫博物館”
紀錄片《何以中國》之《傳燈人》
2016年6月,“陳履生新著七種發布會”在北京僑福芳草地摩納哥會館舉行
陳履生繪畫、書法、攝影系列展廣州三館開幕現場接受采訪
陳履生參加2015中外藝術家泉州對話
陳履生參加“一帶一路”文化融合論壇
陳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