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視頻創作大會非遺項目展示
5月2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的"非遺視頻創作大師課暨經驗交流分享會"在江西婺源舉行。剛剛獲聘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非遺推廣大使"和"青年非遺視頻創作哺育行動總顧問"的導演、一級演員徐崢到場,向來自全國的近500名非遺傳承人、視頻創作者分享非遺影像敘事策略與創作經驗,并針對性地回答了多位非遺傳承人和視頻創作者提出的問題,內容涵蓋非遺的影視化表達、視頻創作實務,以及如何實現非遺與影視的雙向傳播等問題。
導演、一級演員徐崢
徐崢認為,影視與非遺的跨界已不再是簡單的元素疊加,而是一場關于文化基因重組的深度實驗。"非遺影視化的本質就是用鏡頭重新編碼我們的文化基因"。
非遺視頻創作的背后一定要與人建立連接
徐崢表示,影視與非遺的跨界創作,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文明傳承的接力賽。無論是采用長篇電影還是短視頻作為展現形式,講好故事始終是核心。當電影工業的“新”與非遺技藝的“舊”相互碰撞,我們就有機會創作出既能打動當代觀眾,又能傳承千年文明的好故事。
活動現場,來自廣東的80后廣彩傳承人周承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他表示,在當今非遺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廣彩為代表的眾多非遺和傳統工藝正面臨著傳承與傳播的雙重挑戰。他希望通過借鑒電影的敘事語言和視覺手法,讓非遺走進更廣泛的大眾視野。
非遺視頻創作大師課暨經驗交流分享會現場
徐崢認為,非遺視頻創作一定要緊密與人建立連接?!爱斠曨l創作者要對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進行塑造時,一定要考慮它與人的關系,以及它與環境的關系。敘事的展開依靠的無非是時間、地點、人物、情節這幾大基本要素,從這幾個維度去思考如何與你的藝術品進行連接,這時創作者就會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p>
“我們看到那些比較優秀的作品,一開頭往往不是直接拍攝那件物品,而是先拍攝天空、山巒、樹林,或者綠色、郁郁蔥蔥的場景,然后在這個場景中有一位人物開始采集……在整個視頻里,你會明顯感受到一種時間的長度。這種時間感需要通過實際的拍攝來塑造,要讓我們的匠人、匠心與時間、歲月、季節、時令這些具有時間維度的因素在視頻中連接起來并呈現出來?!?/span>
非遺視頻創作人要有對象意識
徐崢著重強調,非遺視頻創作人必須具備對象意識?!耙曨l制作完成后面向的是哪些人群,他們觀看視頻時的感受如何,這一點至關重要?!?/p>
“我留意到,大家在創作短視頻時很容易跟風。比如,某個短視頻僅依靠鏡頭和音樂,不配配音也能火起來,緊接著就有大量創作者紛紛效仿。實際上,每一個短視頻和非遺作品都能找到契合自身的專屬配樂。除了字幕之外,配音說明也是可行的。倘若說明文案撰寫得當,對于視頻的視覺解讀而言,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補充?!?/p>
在觀看非遺類短視頻時,徐崢還察覺到一個問題:許多講述匠人的作品,包括舊物修復類題材的短視頻,創作者常常耗費大量時間去拍攝前期工藝的繁雜與艱辛,卻對作品最終效果的呈現有所忽視。
非遺視頻創作大師課暨經驗交流分享會現場
“有些視頻用十分鐘詳述工藝的制作過程,可當作品完成時,成品的展示卻不足十秒鐘,就像‘啪’地一聲戛然而止,實在令人惋惜。充分且精彩地展現成品最具魅力的一面,不僅有助于非遺工藝和作品的藝術化傳播,更能幫助觀眾獲得完整的審美體驗,避免因視頻戛然而止帶來的觀感落差?!?br/>
只有當影像的質感足夠獨特時,觀眾的視覺才能停留
現場,還有一位來自成都的銀花絲非遺傳承人,同時也是一名手工領域的自媒體達人,提出了自己的創作困惑。他的問題聚焦于如何在當下短視頻的快節奏中把握觀眾的視覺停留。
徐崢表示,只有當影像的質感足夠獨特時,觀眾的視覺才能停留。"影像的質感、顏色、節奏是關鍵。真正能留住眼球的未必只是快,也可以是慢。這里的慢,并非指一個工序的長時間重復,那樣容易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我說的‘慢’,是‘天青色等煙雨’的那種慢,能讓人突然沉浸其中。"
"我們在拍電影或講故事時,始終要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故事與觀眾、與當下的年輕人有什么關系?觀眾為什么要看這個故事?這才是敘事的核心。"
"許多非遺傳統工藝作品的色彩非常豐富。為什么?因為它要呈現的是慶祝、熱烈,是一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然而,當這種繁復與多彩的視覺語言被置于當代審美語境中,往往會被區隔為傳統?,F代年輕人的審美趨向簡約,那么作為視頻創作者,是否需要提煉其中的顏色?是否可以解釋顏色的來源?能否從這種繁復多彩的視覺語言中提煉出一種新的審美,并用它來連接年輕人的感受?或許這樣能產生更好的共鳴。"
現場展示的當代非遺剪紙作品
非遺傳播需要從"技藝展示"轉向"主人公敘事"
在徐崢看來,短視頻時代的非遺傳播需要從"技藝展示"轉向"主人公敘事"。每個傳承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非遺傳承人可以與視頻創作者一起挖掘人物與故事的獨特性,這份獨特性很可能帶來破圈效應,引發廣泛關注。
"我認為非遺傳播中,對人的塑造至關重要,因為人物本身就是故事,是人與物質之間的連接。這樣才能真正展現非遺精神傳承的內核——在古代非遺由人來傳承,在當代也可以由人的故事作延續;非遺在古代是一種精神,傳到當代依然會形成一種精神。只有抓住這個精神內核,才能展開敘事,或者說,當敘事完成時,精神內核自然就會顯現。"(臺馨遙_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