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當莫奈遇見宋徽宗——林兵談“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

    當莫奈遇見宋徽宗——林兵談“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

    時間: 2025-05-23 13:53:48 | 來源: 藝術中國

    拾階而上午門展廳,“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海報

    撰文_李芷葳 攝影_許柏成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作為百年故宮的首個午門大展,“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自4月1日起向公眾展出。這場展覽以“園林”為紐帶,串聯起東西方藝術與文化的深層對話,既是故宮百年慶典的華章,亦是對未來博物館展陳理念的先鋒探索。展覽分為西雁翅樓、午門正殿與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分別以“雅集”“鑒藏”“游山”“靜修”“觀花”“暢音”六大主題,通過百余件珍貴文物與藝術裝置,構建出一部可游可賞的“園林散文”。 

    從宛如明月的窗口望去,獨具洞天

    中西合璧,園林為鏡映萬象

    展覽緣起于故宮博物院與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學術交流,旨在探討園林作為人類共同的精神棲居地的深刻內涵。展品涵蓋中國明清書畫、皇家園林器物、歐洲油畫與手稿等,漫步展廳,宋徽宗《祥龍石圖》的精妙筆觸、莫奈《睡蓮》系列的夢幻光影、乾隆時期紫檀嵌玉屏風的華美工藝,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展覽并未將東西方園林簡單對比,而是以東方園林的哲學視角,重新詮釋西方藝術中的自然觀。例如,莫奈筆下的光影花園與蘇州文人園林中的“曲水流觴”并置,恰似東西方藝術跨越時空的深情對話,共同訴說著人類對自然的永恒詩意追求。

    不同視角觀看,可形成不同畫面

    空間敘事,移步換景皆成詩

    “樂林泉” 展陳打破傳統文物展靜態陳列的固有模式,將展陳空間幻化為園林意境的延伸。踏入展廳,仿若置身于虛實交織的園林畫卷之中。

    西雁翅樓以流水曲線勾勒雅集之趣,正殿以層疊山石營造靜修之境,東雁翅樓則以紫藤垂掛暗合“移步換景”之妙。展柜設計別具匠心,曲面玻璃模擬水波蕩漾,假山垂掛挑戰空間感知,通柜背板融入折線節奏,每一處細節都呼應園林“師法自然”的精髓。

    正如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緯所言:“這是一篇散文,而非論文?!闭褂[弱化了學術說教,以沉浸式體驗邀請觀眾 “游園”,在行走間感悟園林深厚的文化肌理。

    中國畫與西方油畫并置,和諧共處而各有韻味

    古今共振,文物重獲呼吸

    此次展覽亦是一次文物與現代設計的精彩共振。

    乾隆花園的戲臺構件、三友軒的花窗、唐代螺鈿紫檀琵琶等“深宮舊物”,在當代展陳手法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設計師巧妙運用鏡像、光影與數字化技術,將文物置于園林語境的敘事中。

    例如,正殿的十八羅漢屏風與佛教空間設計結合,再現乾隆花園的禪修氛圍;東廳的紫藤游廊中,莫奈與乾隆畫像對望,隱喻著東西方藝術的時空對話。展陳設計師林兵感慨道:“文物不應沉睡于展柜,而應該在園林中讓觀眾邊游覽邊感知?!?/p>

    乾隆御筆“樂林泉”

    對話展陳設計師林兵:在古建肌理中譜寫園林詩行

    作為貝聿銘的弟子、蘇州博物館設計的參與者,國際知名建筑師林兵領導的OLI設計團隊此次執掌“樂林泉”展陳設計,以“園林即展場”的理念,譜寫了空間與文物共舞的詩篇。在他眼中,展覽設計需平衡三重矛盾:傳統與現代的張力、東方與西方的互文、文物與空間的共生。 

    以折線破局:動線設計的園林邏輯

    故宮作為珍貴的古建筑群,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其古建保護要求極為嚴格,這無疑為展廳動線設計帶來了巨大挑戰。林兵在采訪中坦言:“在午門展廳進行展陳設計,動線規劃是必須攻克的難關?!?傳統博物館的線性展陳在故宮宏大而狹長的殿堂空間中,往往難以展現其獨特魅力,甚至可能讓觀眾迷失其中,無法領略展覽的精妙之處。

    為解決這一難題,林兵從 18 世紀傳教士書信中汲取靈感。信中寫道 “中國園林全是折線”,這與凡爾賽宮的幾何對稱截然不同的園林理念,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林兵的設計思路。他將書信中所提到的,中國園林的 “折線” 思維,巧妙引入展廳設計,以屏風、展柜與色彩分區等元素為畫筆,精心勾勒出清晰的觀展線路?!耙酝恼褂[經常讓人進來后不知道往哪走,影響觀展體驗。這次我們通過隔斷和折線設計,將三個展廳按照展覽邏輯動線分區,觀眾看完一側再轉至另一側,避免人流交叉?!?/p>

    西翅樓展廳曲水流觴式的展線設計

    西翅樓展廳中心的展柜蜿蜒如曲徑,蜿蜒如曲徑的展柜,既營造出高低流水、曲水流觴的靈動氛圍,又明確了觀展方向;正殿多處垂掛的假山石幕布,一方面帶來游走園林一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逼真效果,另一方面切割出迂回路徑,宛如園林中的神秘屏障,帶來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驚喜,同時切割出迂回的路徑;東雁翅樓的紫藤裝置,不僅是展廳的視覺焦點,更化身成充滿詩意的游廊。林兵解釋道:“折線不僅是動線,更是對觀眾心理節奏的精準把控。觀眾在轉折中不斷邂逅驚喜,如同在園林中體驗‘開門見山’‘移步換景’的無窮趣味?!?/p>

    午門正殿展廳空間

    抽象與寫意:傳統元素的當代轉譯

    在正殿的 “游山”“靜修” 主題展廳內,懸掛于空中的山石幕簾成為展館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林兵回憶道:“其他團隊最初想模仿傳統假山,但我們思考后認為,觀眾在故宮御花園中已領略過真實山石之美,若在展廳中簡單復制,難免會引發審美疲勞?!?于是,團隊大膽創新,將乾隆花園中的太湖石假山照片轉印到網格面料上,遠觀如山影垂云,充滿詩意;近觀則透出機械結構的理性之美。

    這種對傳統元素的當代轉譯貫穿于整個展覽?!把偶薄拌b藏” 展廳的 “水” 元素以導光板模擬波光粼粼的水面,摒棄了具象水景的直白,增添了幾分含蓄之美;“觀花”“暢音” 展廳的紫藤游廊,用折線框架與漸變紗幔替代真實花架,營造出 “似花非花” 的朦朧意境。

    談及為什么以及如何以現代的目光去闡釋傳統的藝術,林兵解釋道:“首先我們是現代人,我們的思維本身就是現代的,所以對于文化的呈現,我們并不能夠真正復制古代人的生活和目光,只能認同和感受傳統文化,通過自己的感受來跟古人對話,當然同時也要跟未來對話,因為我們是現代人。文化的現代性就是不刻意模仿古代,但要傾聽古代、理解古代,通過現代的方式去講述古代的故事,同時讓你能夠感受古代文物的氣場,我覺得這個比較重要?!?/p>

    太湖石與后面的黑白影像形成了可以呼吸的空間

    結構適配:在古建限制中探尋觀展自由

    本次特展選址于故宮午門展廳,藻井、殿柱所蘊含的傳統詩意與展陳相互輝映,最終效果的呈現,也得益于設計團隊在古建中最大程度地探尋空間與文物互動的可能性。

    在燈光設計方面,古建保護要求所有結構通過抱箍固定在柱子上,無法自由安裝軌道燈,需要非常細致精確的布燈策略。因已歷經千百年的書畫珍本對光照極度敏感,設計團隊選擇“以柔克剛”:定制展柜內置恒溫恒濕系統,柜外以漫反射光源烘托氛圍。西展廳的綠色背光映襯《祥龍石圖》,如碧潭映月;正殿的灰調燈光渲染山石裝置的肅穆;東展廳的紫色光暈則讓莫奈油畫與中國蓮花、梅花圖產生色彩共鳴。光是空間的呼吸——太亮則失之躁,太暗則失之寂。本次特展最終呈現出的是一種‘黃昏的亮度’,讓人恍如置身園林暮色?!?nbsp;

    對于展柜設計,林兵獨具匠心地設計了曲面展柜,而曲面玻璃需要定制,透視問題可能影響觀賞,為使觀眾欣賞到文物的本真之美,團隊也花了許多心思,最終僅在器物區使用曲線,書畫區仍保留直線展柜?!边@一取舍體現了他對功能與美學的平衡:“文物是主角,展陳是舞臺。舞臺須烘托主角,而非搶戲?!?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觀眾拍攝莫奈《睡蓮》

    沖突與調和:中西藝術的并置哲學

    如何讓莫奈的睡蓮與宋畫共處一室而不違和?林兵的答案是“以空間統攝差異”。

    在東廳,莫奈《睡蓮》居中懸掛,兩側配以一梅一蓮立軸畫,背景墻的紫色調兼具西方浪漫氣質與東方神秘感?!坝彤嬁虻暮裰嘏c中國畫的輕盈形成對比,但統一的色調與懸掛高度消解了沖突。觀眾先被色彩吸引,再深入細節,中西之別便成了互補之美?!庇^眾紛紛感慨,莫奈的畫作固然好看,但東西方三張作品并置,竟然還是覺得中國畫更加精美有意蘊。 

    林兵特別提到顏色對空間情緒的塑造:“西燕翅樓是“曲水流觴”的戶外風格,用綠色背板,正殿“游山”采用山石灰色為主題色,東燕翅樓則采用花卉的紫色。色彩不僅劃分區域,還與文物形成對話?!崩?,莫奈《睡蓮》的紫色背景墻,與中國蓮花立軸的淡粉色調相互映襯。他感慨:“在西方博物館,中國文物常因燈光考究、背板襯托而顯得價值連城。這次我們努力讓中國文物在自己的土地上綻放同等光彩?!?/p>

    在文物陳列上,林兵注重營造“呼吸感”。他拒絕將通柜填滿,為每幅書畫設計獨立展柜,下方增設懸浮展臺,背板留白如裱褙的宣紙,讓每一件展品都能盡情展現其獨特美感。

    “靜修”空間現場

    遺憾與未來:設計是永無止境的修行

    展覽最終呈現的效果,與最初的展陳設計不完全一樣,經歷過反復的打磨與調整,所以三個展廳也呈現出三種不一樣的基調。最終,西燕翅樓的“雅集”“鑒藏”、正殿的“游山”“靜修”與東燕翅樓的“觀花”“暢音”,形成“三根跑道”般的敘事節奏,但也為本次展覽帶來了豐富的風格,讓觀眾如同一次逛完三場展覽。

    盡管展覽廣受贊譽,林兵仍坦言遺憾:“許多文物在布展時才首次見到,比如有些文物的擺放角度導致展柜高度與預期不符,又比如唐代琵琶未能側放,背部精美的紋樣無法展示。設計師需要提前預判所有細節,但現實中總有意外?!?/p>

    然而這些遺憾也為未來的項目積累了寶貴經驗,有時還會帶來意外之喜。比如“觀花”主題中的紫藤裝置,在空調風的吹拂下輕輕舞動,為展廳注入了靈動的生命力。林兵堅信,故宮不應只是歷史的標本,更是探索傳統新生的起點。在這里,傳統通過設計煥發新生,而設計因傳統獲得深厚底蘊。

    王致誠寄往法國的信 (攝影:李芷葳)

    園林不朽,設計無界

    “樂林泉”特展中,《耶穌會士和中國宮廷畫師王致誠修士致達索先生的信》中的話語道出展覽的深意:“這(園林)堪稱真正的人間天堂……布局致精巧宛如自然天成?!?/p>

    如今,園林在故宮化作展陳畫卷,林兵以建筑師之手,將空間變為可讀的詩卷,讓觀眾在游走中觸摸東西方共通的園林精神——對自然的謙卑、對詩意的追尋、對時間的不馴。 

    雨中故宮與北京建筑天際線

    當觀眾的身影與乾隆花園的虛影在展覽鏡像戲臺中交錯,現實與歷史在此重疊。這一刻,紫禁城不再是帝王的禁苑,而是一座屬于所有人的園林。它向我們昭示,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傳統,而在于不斷對話;不在于簡單復刻,而在于勇于創造。

    這場展覽,不僅是對園林文化的精彩呈現,更是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刻詮釋,為未來的展覽設計提供了無限的靈感與啟示。

    當莫奈遇見宋徽宗——林兵談“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