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博物館日海報(豆包生成)
2025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已確定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該主題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布,旨在探討博物館在全球化、數字化和社會快速變革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應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挑戰。
進入2000年后,中國的博物館發展日趨加速,早期博物館在硬件建設方面發展迅速,各地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近年來很多博物館在垂直細分領域、內容運營、館藏收藏、公共教育和觀眾互動參與等軟實力方面也有了更多提升。另一方面,全球博物館的發展面臨著后疫情時代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博物館資金預算普遍偏低的情況下,如何在眾多博物中凸顯鮮明的主旨,在展覽策劃和館藏方面形成自己清晰的脈絡系統,如何以有效的創意策略和形式吸引多元化群體關注互動,都是需要面臨的普遍問題。
其中,藝術類博物館的性質決定了它和畫廊系統有著顯著差異,畫廊對當下藝術市場的反映必然是敏感的,而藝術博物館對藝術的觀察需要長期沉淀,它不僅是一個藝術品展示空間,同時也是一個知識生產空間和討論現場,一個運行良好的藝術博物館對于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區域的學術研究和美育傳播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筆者近期開始梳理近年來運營較有特色的藝術類博物館,咨詢了行業專家,同時也直接問詢了人工智能,結果有三家博物館成為人機共同的選擇。
這三家博物館分別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PSA)、北京的中間美術館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在當下的文化資本的浪潮中,這三家博物館保持著各自清晰的學術定位和策展思路,同時,這三家博物館館分別隸屬于北上廣三座城市,它們也浸潤著所屬城市的文化特色。
PSA:城市文化想象與知識生產空間
PSA坐落于上海的黃浦江畔,它是由一百多年前的舊電廠改造而成,其165米高的大煙囪成為上海的又一個地標物,由于場館源于電廠空間,其內部巴別塔般的空間格局成為了其顯著的展陳特色。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館之城市未來館在此對外開放,展示城市居民對未來城市形態的暢想。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2年,PSA借第九屆上海雙年展開幕之機正式開館。自同年開始,PSA就成為上海雙年展的主辦方暨永久主場館。PSA作為大陸第一家當代藝術的官方機構,其職責定位和展覽選擇必然與上海城市文化想象與知識生產空間的屬性產生必然的連接。

尹秀珍的個展《刺天》展覽現場
十幾年來,PSA通過建筑、空間、宇宙、自然、科技、身體、劇場、新媒體、手藝等多元議題促進了不同文化藝術門類之間的合作和知識生產,為上海公眾提供一個開放的當代文化藝術展示與學習平臺。正如2012年上海雙年展的主題“重新發電”,PSA如同一座重新啟動的文化電廠,持續發出能量,邀請公眾參與具有國際視野的前沿性探索和文化思考。

胡項城個展《天天問》海報
PSA推出的藝術家展覽,往往不是市場上的當紅藝術家,館長龔彥曾經說過,PSA要讓那些被低估的或者是說被遮蔽的,但是非常有價值的藝術家被看見。比如這兩年推出的蔡國強師長輩的胡項城個展《天天問》,年余九旬的藝術家夏陽個展《老樹新枝》,法國藝術家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原俄籍藝術家卡巴科夫夫婦在國際藝術史占據重要學術地位,但國內并沒有大規模展出。這些藝術家所具有的豐富傳奇的人生經歷,宏大的宇宙觀,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豐富多元的媒介語言和前衛的探索精神。使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真切的感受到年齡、名氣、歷史的蒙塵和地理距離都無法遮蔽藝術家思想和語言的光芒。
建筑是PSA一直關注的主題,它也是國內第一個將城市建筑納入展示體系的當代文化藝術機構。PSA避開了一些明星建筑師,而是聚焦在一些能夠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對建筑的本質和人類未來城市生活的形態的建筑師,比如《移動建筑:尤納?弗萊德曼》、以及《超級工作室 50年》等。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海報
當下在PSA舉辦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筑》是貝聿銘在中國內地的首個全面回顧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展覽近距離展示了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六大主題不僅展示了貝聿銘獨特的建筑手法,更是揭示了貝聿銘豐富的人生軌跡,包括貝聿銘在紐約房地產行業和都市活化項目等鮮為人知的經歷對其建筑事業的影響。同時,觀眾還可以看到貝聿銘與亨利?摩爾和趙無極等藝術家的緊密合作的過往,這也反映了貝聿銘認為藝術與建筑展開對話的重要性。

《法布里斯·伊貝爾:從山谷中來》海報
另一個正在進行的展覽《法布里斯·伊貝爾:從山谷中來》也廣受歡迎,近年來國內雖有很多有關自然生態的展覽,但該類展覽或淪為科學信息的堆集,或成為風景畫聯展,喪失了跨學科的延展與思考。法布里斯·伊貝爾的畫和人生經歷都非常有趣,他不僅在法國家鄉代旺的山谷中與親友種植了一個奇妙的森林,他還從事過數學,商業等不同職業。他的藝術將自然生態、哲學、宇宙等議題的自由發散性聯想,將山谷中的風、水、樹和家鄉記憶形成連續性圖譜,夾雜著文字和神秘的符號,呈現出一幅幅流動的色彩和簡約動人的圖景。在電廠大廳中,藝術家將他的綠色泰迪熊、貝西納人等雕塑圍成一圈,與可移動的畫作構成了展場森林。
中間美術館:堅持面向中國問題和現場
中間美術館位于北京海淀區西山文化創意大道,其位置遠離以中央美院、798藝術區為核心的東北部藝術圈,但與北京西部和北部眾多高校距離較近,多年以來這座占地僅僅2600平米的民營美術館是中國當代藝術展示和研究的一個獨特平臺。

中間美術館
中間美術館以其簡約方形的建筑風格和周邊一池碧水成為了眾多文藝青年的打卡圣地。不過對于普通的藝術愛好者要充分理解中間美術館的展覽的思想有一定的挑戰性。
這里沒有藝術市場炙手可熱的明星藝術家個展和華麗炫技的展覽,中間美術館的策展團隊背后有一個以藝術史學者、人類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詩人、導演等形成的思想共同體,其所推出的展覽帶有鮮明的學者氣質。
多年以來中間美術館堅持自己獨立的學術判斷和研究路徑,挖掘了很多被藝術史忽視的藝術家和研究者,結合藝術家個案或群體的研究,以及時代背景的文獻分析,著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實踐與理論探索。特別是在爬梳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藝術歷史進程中,以時間切片和微觀視角挖掘出在今天仍發揮著影響的意識線索、語言邏輯和藝術觀念,對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實踐中,與眾多中國藝術機構聚焦歐美藝術史,依循西方行業標準的習慣做法相比,在盧迎華擔任中間美術館期間,中間美術館不是將中國當代藝術封閉在專業領域,弱化與外界的關聯,而是將藝術放置在全球、亞洲的視野中,在具體的歷史、政治和社會文化的關聯中探尋藝術的發展軌跡。以此充分認識中國自身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特殊性,始終堅持面向中國問題和現場。

《新月:趙文量、楊雨澍回顧展》海報
中間美術館對特殊歷史時期的個體藝術家的研究尤其令人稱道,例如前幾年,中間美術館深入挖掘了無名畫會藝術家趙文量與楊雨澍,引發廣泛關注。無名畫會活躍于20世紀60至70年代,其成員秉持純粹的“藝術為藝術”理念,專注于風景寫生創作。在當代藝術語境中,“藝術為藝術”與風景寫生已近乎“化石”般地存在,但中間美術館將二人的藝術實踐置于特殊歷史背景中重新審視,凸顯其對“純藝術”的執著追求。他們超脫政治話語與市場干擾,堅守藝術獨立性,其主體性建構與本土美學探索,既彰顯了時代意義,亦暗含對當代文化傾向的反思。正如盧迎華館長所說:“以人的視角去觸摸歷史,感知歷史中的跌宕、低谷、逆境和潛流等等,耐心地梳理歷史的復雜細節,聆聽歷史中微弱的回響..."。

《 幽玄之路——光社與20世紀早期攝影的藝術探索》海報
包括23-24年推出的《解析——新刻度的1988年至1995年 》《 幽玄之路——光社與20世紀早期攝影的藝術探索》《定量與隨機——錢喂康的1990年至1996年藝術家群體和研究者》等展覽通過個體藝術家和藝術小組的思想觀念和實踐的研究和展示,從不同角度反映了20世紀中國不同時期中社會變遷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全球化進程對藝術創作的沖擊和影響。

《即興》海報,展覽呈現了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的行動和表演,及當下和實踐,探討即興在生活和藝術中的重要性。
近年來,中間美術館推出了《即興》《當怪物說話時》《意義》《希望的原理》等展覽,這可以理解為中間美術館的青年策展人開始把觀察的視角更多聚焦了當下的社會問題。

《震蕩不消磁——探測199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聲音實踐》海報
目前,中間美術館正在展出的展覽《震蕩不消磁——探測199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聲音實踐》聚焦在中國內地與香港發生的聲音創作及其歷史,意在將聲音藝術視作一種能動且具有滲透力的實踐方法,探索其對話現實的諸多可能。
廣州美院美術館:推動中國與東南亞以及全球南方的區域研究
廣州美院美術館分為大學城校區和昌崗校區,昌崗校區包含昌崗美術館和嶺南畫派紀念館。大學城美術館位于番禺區大學城外環西路,這里依傍珠江水系,沿岸是一片紫荊花海,校區緊鄰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廣州檔案館、南漢二陵博物館,優美豐盈的自然人文景觀為美術館營造了一處理想的藝術棲息地。

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雖然是一個高校美術館,但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學術背景,通過持續的展覽實踐與學術研究,不斷推動區域文化的深入探索與跨學科的知識生產,成為廣東地區乃至華南地區的一個當代藝術研究與展示的重要平臺。
近年來,廣州美院美術館的展覽策劃緊扣“區域文化”與“跨學科對話”兩大核心方向,立足于廣州和珠三角地區,輻射研究涉及中國華南、東南亞及“全球南方”的文化生態。其中“泛東南亞三年展”系列項目堪稱中國當代區域藝術研究方面的經典范例。
東南亞區域以其豐富自然地貌、海上航路和復雜的殖民歷史,成為多元文化的共生之所。廣東與東南亞,無論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還是近現代人員的遷徙與文化交流,都使得兩地在文化藝術上相互影響交融。廣州美院美術館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獨特的地緣文化關系,將從珠三角、南中國延伸到東南亞以至更廣泛區域的藝術、文化與歷史研究作為重點方向。

《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項目3: 對于“參與式藝術”的兩種回應》海報,展覽旨在探討東南亞藝術在“參與式藝術”這一領域的多元發展路徑,也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東南亞在國際交流與本土特色中的展示窗口。
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展覽順勢將大規模三年展策展模式化整為零,轉化為圍繞東南亞當代藝術專題研究的持續展覽流。通過持續邀請眾多東南亞和中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形成特別展、對“參與式藝術”的兩種回應、“博物之知”“序列研究回顧” 以及 “向雨林學習” 等多個展覽序列,配合研討對話、檔案庫建設、出版和公共教育項目,為中國觀眾認識東南亞獨特的當代藝術思考與形式以及中國與東南亞復雜的歷史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的觀察窗口。

《跨越大平洋——早期粵籍留美藝術家研究展》海報,該展覽聚焦于早期粵籍留美藝術家,深入挖掘早期跨太平洋的文化交流互動以及對本土藝術發展的深遠影響。
“新美術館學”也是廣州美院美術館一個鮮明的研究方向。2019年,王璜生擔任廣州美院美術館總館長后,美術館積極推動“新美術館學”的研究與實踐,強調美術館作為知識生產與社會參與的平臺,突破傳統藝術史的視角,將藝術家的創作置于特定的社會與空間背景中,重新審視美術館的角色與功能 。在此框架下,美術館策展團隊融合人類學、文化史及參與式發展的視角,探索新的美術館實踐與策展研究。常務副館長陳曉陽教授以人類學博士的背景,長期關注華南區域文化的研究與傳播,策劃了多項關注離散群體與跨文化交流的展覽項目 ,例如《翻山越海:劉博智緬甸華人文化攝影展》《跨越大平洋——早期粵籍留美藝術家研究展》等展覽。

《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海報

“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論壇現場照片(攝影:劉鵬飛)
近期在廣州美院大學城美術館展出的《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是第二屆“泛東南亞三年展”的首個展覽,展覽邀請在中國和東南亞工作的12位藝術家和人類學家以參與式策展方法進行合作對話,在實踐中,以影像作為一種“平等媒介”,通過他們長期在地創作的影像作品,呈現單向度的被觀看的亞洲敘事之外,還有一些以往未曾顧及的微觀世界或個體聲音。結合不同的情境裝置帶來微妙的具身感受,呈現山海、島嶼、雨林、港口、社區、村落和其間人群“映像”的對照與交疊。
綜上所述,三家博物館各具特色,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開豐富的城市文化想象與多元知識生產線索;中間美術館堅持面向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問題和現場;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推動區域研究,以展覽推動新美術館學的理論和實踐。三家博物館雖風格各異,但都超越了傳統博物館的展示功能,強化自身學術定位,打破學科界限,整合多元視角,挖掘藝術與歷史、文化、社會的深層關聯,為中國藝術類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寶貴借鑒。
(作者:劉鵬飛 文章參考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間美術館、廣州美院美術館官網,以及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報、藝術新聞等相關報道)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