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20241228》220x220cm 鋁板丙烯刀刻 2024
走進藝術家姜淼的工作室,高大明亮的空間里從墻壁到地面,都鋪滿了作品。色彩斑斕的丙烯顏料在木板表面斷層般層層堆疊,地面斑駁的顏料痕跡上,十幾把刻刀錯落排列,空氣里彌漫著顏料未干時揮發的氣息,無聲地訴說著姜淼每天高飽和的工作狀態。
從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開啟個人職業藝術生涯時起,除了參加必要的展覽、社會活動和美院教學事務外,姜淼一直保持著每天10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長。她將創作視為個人存在的意義和連接精神世界的通道,更多是為了一種“內在的需要”而創作,由此完成對自我的體悟和確認。
分生7 120X120 復合椴木板 2014
從木刻、寫實、油畫,再到近些年廣受業界關注的刀刻丙烯作品,姜淼的藝術實踐似乎沒有界限分明的時期和階段之分,這些看似面貌迥異的作品形態和視覺語言實際是相互補充和反復交叉進行的藝術探索。對姜淼來說,個人藝術語言的蝶變沒有所謂的突變與“頓悟”時刻,她的作品是伴隨個人認知與境遇不斷成長的。姜淼的藝術生涯更像一場緩慢的修行。早年的黑白木刻,刀鋒凌厲,黑白分明,帶著對抗性的鋒芒;如今,她的創作已不再困囿于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焦灼,而走向了一個更為宏闊、更具秩序之美的廣袤空間。
《天眼.20250129》 190x120cm 鋁板丙烯刀刻 2025
我們的采訪和談話從姜淼近期的刀刻丙烯作品開始。以螺旋、漩渦、莫比烏斯環等抽象符號構建起獨特的視覺語系,將“色彩”作為承載能量的物質媒介。那些經由刻刀雕琢出的色彩和肌理,在畫面上形成繁復微妙的起伏,每一筆刻刀剖開的筆觸都像一塊新生的大陸,既在宏觀上營造出和諧的秩序,又在微觀中暗藏無數細節,仰觀俯察,以小現大,吸引人陷入一場沉浸式的視覺冥想。
《天眼.20250129》 190x120cm 鋁板丙烯刀刻 2025 局部
采訪過程中,姜淼并不熱衷于解釋自己的作品。對于向外界言說自己的藝術,她常帶著一點淡然的疏離——不是傲慢,而是一種對觀眾自由解讀的開放和期待?!拔耶嫷囊呀浽谀橇??!痹谒磥?,藝術的意義并非由藝術家單方面定義?!懊總€人看到的,可能比我原本想表達的更豐富?!?/p>
這種開放的態度,也源于她對創作本質的理解。她形容靈感如“神啟”,是某種超越個人意志的降臨。她的創作一端連接著中國傳統美學觀照世界的方式,將傳統的審美方式升華為個人感知世界的精神維度;另一端則在跨文化的語境中,汲取著西方文明和藝術的養分,特別是印象派通過色彩與光影捕捉瞬間感受的表達方式。同時,她亦未止步于兩種語言文明的簡單融合,而是在一種更為超然的創作狀態中,將自我轉化為藝術表達的通道,在與“天意”的默契合作中,將作品推向極致。
女孩系列之二 75x55cm 版畫10版 2004
Q:您的早期作品以黑白木刻為主,像《分生》系列作品、《女孩系列》等都是偏具象的內容,和現在以“螺旋”為主要視覺符號的的圖像差異很大,現在的面貌是怎么形成的?
姜淼:現在的畫面還是沿用了早期木刻的方式,只是當時的畫面只有一層黑,后來我逐漸把一些局部的抽象因素給放大了。因為木刻本身的語言就是抽象語言。它上手不是說我用筆畫一個什么,它是刀刻,是你拼湊的所有點線面的關系,這個點線面的關系是抽象的基礎,所以木刻非常容易走向抽象。
之所以畫“螺旋”,是因為它能帶給我能量?!奥菪痹谖铱磥?,蘊含著抽象語言的一種秩序之美。同時,它的趣味性打破了三維空間的局限,讓畫面變得更不可被言說和定義。因為當畫面有具體的形象時,人們很容易給看到的形象下定義。比如我早期的作品,人們會定義成你畫的是女孩,實際上我在刻的時候并不是為了刻畫女孩這個形象,我只是借用這個形象載體,來探索和表現抽象的點線面關系,同時附著上那個年齡段我對某些東西深入細微的感受。后來,人的形象慢慢就變成螺旋的形象,相當于把人扭轉成一個螺旋。
中國式飯局,200x100cm,2011,布面油畫
Q:黑白木刻時期,您也畫過一段時間的人物油畫,如《中國式飯局》,此后人物好像就從您的作品中消失了,這樣的轉變源于什么?
姜淼:《中國式飯局》是我研究生剛畢業時,從歐洲回來后畫的。那時我認為人是高大的,是世界的中心。但一直以來,我對人類世界還是有許多非黑即白的判斷,對外界有很多對抗。后來隨著閱歷增長,我發現當人消融于一個更宏大的空間維度時,反而能感覺到一種更壯闊的秩序之美。你發現其實所有東西都存在于一種關系里,宇宙是一體的,你看到了系統的、整體的美與和諧。我覺得東方人眼中的美與精神修行緊密相連,最后都落實到一種簡化,追求一個更大的關系和秩序。
《水.界No.31》 170x120cm 布面油畫 2020-2023
Q:您現在的一些油畫作品表現的場景很多都源自夢境,像《水·界》系列既有東方意境又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山、水、石尤其是石頭在您的作品里有什么象征意義?
姜淼:我的畫面里只有兩種石頭,一種是來自太空的隕石,一種是地球孕育的寶礦石?!百p石”本身是東方審美語境下的行為,人們欣賞石頭的自然形態,石頭也承載了人對生命和精神永恒性的投射。
在我的畫面里,石頭象征人的生命,它們在山水宇宙間育化,每塊石頭都綻放著各自與眾不同的光彩和頑強的生命能量。畫面中的場景是我曾在夢里去到的一個地方,那里的風景,水的溫度、濕度,空氣附著在身上,包裹我,有點像回歸母體那種溫暖又安全,極其靜謐的感受。畫面里的山、水都是沒有邊界的,我們就是被這樣一片無限廣袤的空間包裹著,是人生命的家園和補給,也是天、地、人得以融合的一個大關系。
《水.界20250408》155x130cm 布面油畫 2025
我畫畫從來不是畫稿子,而是遵循自己的感覺。我認為從來不存在設計或創造什么,只是說人有沒有真正的跟自然融入,如果按道家的思想,自然就是你,你就是世界,宇宙就是你。新的發現可能就存在于一種意識流或夢里,你去到了什么地方,你就能看到,就能感受到,這個是超越三維空間的我們所謂“靈性”的部分。
Q:對超驗、高維、靈魂、能量這些比較偏宏闊的、玄妙的主題意象的進入和自我明確,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螺旋”這個視覺符號是如何抽象和提煉出來的?
姜淼:我覺得還是要回歸我們自己的思想文明和哲學體系,包括你的信仰。我們接受西方教育,是為了了解我們與西方到底哪里不一樣,各自有哪些好的方面。身為中國藝術家所攜帶的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藝術家不一樣的東西,是我們對世界的價值。因為畢竟我們站在一個古文明的脈絡基礎上。中華文明是延續的,雖然中間有所調整和變化,但它的核心沒變。
早期我的木刻與油畫創作是并行的,當時黑白木刻多一些,油畫不是那么多,而且繪畫語言用的是西方油畫,盡管講述的是一個東方人的故事,包括延續到現在的“東方山水”《水.界》這個系列作品,但由于內容不同,畫面的視覺構架就比較特別。當我從對世俗的批判回歸到東方人純粹的內心風景時,是一種境界的提升,再重新看待中國的木刻,我覺得它更代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畫面逐漸從具象走向抽象,自然過渡到了今天的面貌。
《天眼.20250129》局部 190x120cm 鋁板丙烯刀刻 2025
目前畫面中的“螺旋”和中間生發的線條類似一個太極、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在我看來是一種磁場狀態,象征著靈、魂、體三合一,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一場周而復始的循環。就像地球上的土地、生命、植物、空氣…吸收、消化、吐納…混沌中包含一種非常完美的秩序。我覺得文明的交叉點都是面向宇宙的,敦煌壁畫、伊斯蘭穹頂、圣經教堂甚至瑪雅文明里的很多符號和裝飾都體現了這一點,這是所有文明共性的部分,也是最永恒的部分。
Q:您的刀刻丙烯作品通常表面下會鋪三、四十層色彩,為什么要鋪這么多層?色彩在您的作品里代表了什么?
姜淼:十年的黑白研究之后,我開始把一層黑變兩層色,二層變三層,三層變五層,后來覺得不夠飽滿,就十幾、二十層,到現在的三四十層。每一層顏色,都代表我感受到的色彩。我之前經常拿莫奈的畫舉例,他的畫畫的具體是什么不是最主要的,他主要表現的是畫里的色彩,是某個時刻畫家感受的一個片段。我覺得東方人體會的美不是片段的美,它是在修行漫長的過程里所體會到的世界的美,一種超越時空的更永恒的存在。我的作品中每一層顏色實際都對應了我的感覺。比如我今天看到你,覺得你是一個幽藍色,但這是一個抽象的色彩感覺,它不是現成的,我需要盡力去調和、接近、發現,最終呈現這個感覺上的幽藍。下一層(可能另一天),我又看到下雨了,然后我覺得它是白灰色,那這個白灰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白灰?傾向于黃的還是更藍一些?到這里,我可能覺得還可以再畫一層,隨著每天的感受、境遇,不停的加藍、加白,再加點別的什么。顏色是直接刷上去的,因為不經過毛筆稀釋,它的每一道都很濃郁且強烈。當我再擎刀下刻,色彩迸發,所有曾經的感覺和擠壓的時間都會再現。這一層一層的色彩堆積,以及最后那一刀,所有這些行為,構成和決定了作品和我的最終關系。
某種程度上是天意與我一起合作的狀態。色彩對我來說是一場實驗,我并不是為了要畫一張畫而畫,我更想了解穿過這段時間,我的感覺會帶來一件什么樣的作品。
《正覺20241228》局部 220x220cm 鋁板丙烯刀刻 2024
Q:您在刻的時候是隨機去刻,還是心里大概會有一個感覺這個圖像最后會是什么樣子?
姜淼:有隨機的感覺,因為它是抽象作品,它會沿著某種秩序進行。對于這張畫來說,可能第一刀下去我并不確切知道會剖出什么顏色,再刻一刀的時候我又發現這個顏色好像也出乎我的意料,這也是對我個人能力的一種拓展。隨后每刻一下,它都會指引你下一刀往哪里走。筆觸和刻刀好像存在意識流里,就是將自己作為一個通道,讓天意和你一起合作。
中國人的審美追求的是一種感覺上的恰到好處,一種人力不能達到的“神來之筆”。我覺得這種東西就是“天意”。你可以認為它不是人為的,處在一個中間的模糊地帶,但最后藝術的奧妙就在這片灰色地帶。
《始基之輪回20250113》 126cm 木板丙烯刀刻 2025
《始基之輪回20250309》 126cm 木板丙烯刀刻 2025
Q:您現在作品的創作頻率是怎樣的?面對藝術創作,您一直堅持的態度是什么?
姜淼:我其實每天都在畫,沒有社會事務的時候每天至少10個小時以上,畫累了我就刻一會,屬于畫停人不停,一直在一個狀態里。雖然體力上辛苦一些,但精神上的愉悅感是我從其他方式里獲得不了的。我對自己作品的要求是既能融合古老東方文明的思想,又能在技術技巧上體現西方人那種工程化的極致。像我創作木刻繪畫基本要3個月起,油畫時間更長,我認為無論是精致復雜的技術,作品的完整度還是畫面蘊含的細節,沒有時間作為變數是很難實現的。
藝術家有很多類,有些藝術家是釋放型,有些藝術家需要對作品背后深邃的內容反復推敲,還有些藝術家需要藝術補給的能量。我可能占兩樣。在創作時不受太多其他干擾,能夠純粹的把所有時間投入到一個深入的思考里,這時我覺得內心是踏實和安寧的,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藝術家簡介
藝術家姜淼
姜淼,藝術家,生于中國,2005年獲中央美術學院學士,2009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F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
【采訪、撰文_臺馨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