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200余件文物 三千年歷史 每一件都值得被如此展示

    200余件文物 三千年歷史 每一件都值得被如此展示

    時間: 2025-03-26 10:04:1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編輯:許柏成

    圖源:龍美術館

    3月22日,上海龍美術館今年上半年最重磅的展覽“天地大觀——跨越時光的文明印記”正式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向公眾開放。展覽甫一開幕,便引起業內和社會熱烈關注,并迎來周末觀展高峰。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呈現了200多件(套)從商周至明清的珍貴文物,包含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瓷器、佛像、家具等,跨越時空3000余年。展覽按照“金石壽”“器載道”“思無邪”和“無盡藏”四個板塊依次鋪陳開,從商周青銅的莊重、宋元瓷器的溫潤,到明清御窯的華彩,每一件都是工藝的巔峰。它們講述著三千年華夏文明的古老故事與精湛技藝,見證了帝王意志、文人雅趣與民間智慧的融合。

    展覽現場

    據悉,這個展覽從春節前開始構思策劃,為了最好地呈現出這些館藏重器,屢屢推翻、重構布展方案,歷經數月完成。走進展廳,立刻進入暗色的肅穆與沉靜氛圍之中,每件文物均享受著最優的展覽空間與展陳方式??v貫而下的光柱、現代建筑的空間與這些橫跨3000余年歲月的文物構成一幅奇妙的文明圖景。在獨享的光線聚焦之下,宛如歷史之中的一抹抹光亮,引領觀眾上前與之對話。時光的沉淀厚度,更加襯托出文物的閃亮,在黑暗之中熠熠生輝。

    展覽現場

    劉益謙表示:“展覽勾勒出華夏文明三千年未曾斷裂的脈絡,它們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權柄象征,亦是匠人指尖上的溫度,更是文化碰撞的火花。當年輕的一代駐足或沉思時,我希望他們能感受到華夏文明的符號,更希望這種傳統匠人精神在每一個人的血液中流動。收藏是私人的,但文明屬于所有人,三千年時光的厚度,終將化作展覽中一器一物的靈光?!?/span>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第一板塊:金石壽

    踏入展廳,觀眾將看到本次展覽的第一個板塊“金石壽”,包含甲骨刻辭三十四例、青銅器、高古玉器、玉璽等十三件(套)珍稀文物,甲骨、青銅器、玉器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延續與永恒的內涵。

    商代 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 甲骨刻辭三十四例此批甲骨共三函、三十五件,其中牛胛骨十八片、龜甲十六片,疑似象牙質器物構件一枚尺寸不等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統,以龜甲、獸骨為書寫載體,不僅刻錄了商代占卜活動,更將先民對天地神靈的敬畏與社會制度的規范凝固于甲骨之上。通過對甲骨文的解讀,商代政治、經濟、宗教等歷史細節得以重生。

    西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青銅兮甲盤高11.7厘米,耳距直徑47厘米

    商周青銅器不僅是實用器皿,更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幾何紋等抽象紋飾,既是對宇宙秩序的想象,也是禮制等級的具象化表達。周代“列鼎制度”規定天子九鼎,通過青銅器的數量與形制固化社會秩序。青銅器銘文則記錄了分封、征伐、賞賜等重大事件。這些文字不僅推動了漢字從象形到表意的演變,更讓歷史敘事突破時間限制,成為后世追溯文明源流的依據。

    東周 黃玉瑞獸玉佩飾長22厘米

    漢 跽坐吏玉燈、盤(兩件)高8.5厘米,直徑12.3厘米

    明洪熙 永樂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謚寶 10厘米,7.2厘米,高10.2厘米

    漢代將玉石溫潤、堅韌的物理屬性與儒家倫理結合,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璧象征天圓地方,玉琮溝通天地,玉石被賦予超越時間的藝術生命,承載著君子的品格與宇宙秩序的永恒。玉璽為皇權正統的“金石”憑證,象征政權穩固,而明清文人將個人志趣凝于方寸金石之間,形成獨特的“印壽”文化,延續至今。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展覽現場

    第二板塊:器載道

    瓷器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瑰寶,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歷史變遷與創新。展覽第二個區塊“器載道”展出十二件宋、元、明、清頂級瓷器,呈現中國瓷器文化巔峰時刻的造詣。從宋瓷的含蓄內斂到清瓷的華麗外顯,這些器物不僅是工藝的演進史,更是中國社會權力結構、哲學思想與審美變遷的物化載體。

    北宋 汝窯天青釉洗 直徑13厘米

    南宋 官窯琮式瓶 高19.5厘米

    南宋 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 高21.9厘米,口徑6.4厘米,足徑9.2厘米

    宋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儒家文化盛行,對瓷器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北宋汝窯以“雨過天青”的釉色聞名,呼應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尚真、順應萬物的宇宙觀。南宋官窯琮式瓶、鬲式爐等器型融入儒家青銅器的禮制思想,灰青、粉青等釉色懷揣士大夫“比德于玉”的人格理想。

    元 青花水波云龍纏枝蓮花紋大罐 直徑33厘米,高27.5厘米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口徑23厘米

    清康熙 萬壽尊 高76.7厘米,口徑38厘米

    清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神杯 直徑6.5-6.8厘米

    元代,蘇麻離青鈷料經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使得釉下彩瓷的裝飾元素更加豐富,元青花成為中國陶瓷從素瓷走向彩瓷的標志。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帶回“蘇麻離青”鈷料,永宣青花瓷迎來了繼元青花后的又一高峰。明代的釉上彩瓷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五彩、斗彩名品輩出。到了清代,釉上彩技法再次獲得創新,琺瑯彩、粉彩、洋彩等技法使釉上彩瓷的裝飾更加細膩與華麗。宋元以來的淺浮雕、高浮雕及刻劃等裝飾技法,進一步發展為精雕細刻和透雕技法,使得瓷器的裝飾更顯立體生動、多樣繁復。清代彩瓷的炫技,映射出帝國盛衰與中西文化碰撞的復雜圖景。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第三板塊:思無邪

    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藝術、哲學等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也為藝術提供了深刻的主題和內涵。佛像普遍被視為佛教信仰的具象化表達,明清佛像通過塑造佛陀、菩薩、羅漢等形象,傳達佛教的慈悲、智慧與覺悟等核心理念,展覽第三個區塊“思無邪”順著階梯往地下展廳延伸,展出十一世紀至明清時期的八件佛教珍稀文物。

    十一至十二世紀 銅瑜伽士坐像(西藏)高34.2厘米

    明永樂 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長335.3厘米,寬213.4厘米

    十一至十二世紀的西藏銅瑜伽士造像以蓮花坐姿呈現,雙手結冥想印,雙目圓睜,凝視前方,彰顯大師之威嚴與智慧。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全圖用金線和五彩絲線繡成,色彩鮮明,做工精巧,體現了明宮廷刺繡的超高水準。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間使佛像藝術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發展,明早期佛造像造型飽滿、線條流暢,呈現漢傳佛教的特點并體現儒家文化的溫和與莊重。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采取了積極的扶植政策,此時的佛像更多地融入了藏傳佛教的元素,造型優美,注重細節刻畫,佛像的服飾、佩飾(如瓔珞、帔帛)以及臺座的設計,呈現時代的審美趣味與工藝水平,映射了明清帝王宗教信仰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第四板塊:無盡藏

    “無盡藏”是展覽的最后一個板塊,亦是展品最豐富的區塊,文房、古琴、家具、緙絲、明清瓷器和玉器等紛紛亮相。作為源自佛教哲學的概念,“無盡藏”經歷史演變被賦予多重文化內涵,尤其在歷代收藏家的實踐中,展現出超越物質積累的深刻意義。宋代蘇軾在《前赤壁賦》中以“無盡藏”形容自然之美,將其從宗教語境升華至哲學高度,提出“造物者之無盡藏”的審美觀。

    晚唐—北宋 太古遺音琴長111厘米

    明成化 斗彩雞缸杯 直徑8.2厘米

    宋徽宗編纂《宣和書譜》《宣和畫譜》,通過編目使藏品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清乾隆皇帝編撰《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等目錄,顯示其收藏規模之龐大精良,正所謂“無盡藏”中無盡之寶藏的概念。歷代收藏家通過系統性收藏、理論建構與精神投射,將物質積累轉化為文化基因的延續,其意義遠超器物本身,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隱喻。這一概念說明:真正的“寶藏”不在庫房深處,而在代際傳承中不斷再生的文化生命力。

    明永樂 青花花卉錦紋如意耳扁壺 高24.5厘米

    明宣德 青花礬紅彩“海獸圖”高足杯 高9.9厘米

    龍美術館館長王薇說:“這是開館13年以來首次以古代器物為主題的展覽。每一件藏品的收藏,從其藝術價值到歷史價值都經過了精心甄別,這些藏品也串聯起了一個個獨特的收藏故事,延續至今?!?/p>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展覽現場 攝影:shaunley

    200余件文物 三千年歷史 每一件都值得被如此展示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