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豆包
撰文/編譯 趙若水
隨著春節的結束,新的一年已悄然到來。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經典藝術始終給人以感動,而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另一些醞釀著創新與變革的藝術同樣令人關注。新年伊始,我們在此重磅推出2025年全球范圍內各大美術館、博物館值得期待的展覽,一起來看看吧!

蘇珊娜·瓦拉東,《藍色房間》,1923年,布面油畫,90x116cm,利摩日美術館藏,圖片來源:蓬皮杜藝術中心。
蘇珊娜·瓦拉東
時間:2025年1月15日-5月26日
地點: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
蘇珊娜·瓦拉東(Suzanne Valadon,1865-1938)是法國最重要的現代畫家之一,她曾是一位模特,通過觀察請她做模特的藝術家來學習繪畫,而成為全職畫家。瓦拉東與時代潮流保持距離,在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尚處于起步階段時,她熱衷于寫實藝術,以男裸體和富有個性的女裸體繪畫聞名。
本展覽展出來自蓬皮杜藝術中心、奧賽博物館和橘園博物館的近200件作品,主要包括素描和油畫,著重呈現以前很少被展示的素描作品,此外還展出一些未發表的檔案,以及同代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回顧瓦拉東從模特到藝術家的人生歷程,她與波西米亞畫家的聯系,和她對于巴黎藝術界的重要影響,強調瓦拉東在藝術現代性誕生中被低估的先鋒作用,展現她的藝術不拘于任何運動的自由性。

從左至右依次為:Cassi Namoda:《Kala vanga heti》,2024年,出自“Carapau in the deep abyss,” 2024年,由藝術家和布魯塞爾的Xavier Hufkens提供;Alia Farid,《Chibayish(靜物)》, 2023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Michael Parekōwhai,《He Kōrero Pūrākau mo te Awanui o Te Motu: Story of a New Zealand river》,2011年,新西蘭Te Papa Tongarewa博物館藏;Akira Ikezoe,《Bears on the Diagram of Chernobyl Nuclear Power Plant》,2021/2024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Güne? Terkol,《Gori Leso Leso》,2024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
地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沙迦市、哈姆里亞、Al Dhaid、卡爾巴等地的17個場館
時間:2025年2月6日-6月15日
沙迦雙年展于2月6日開幕,展出近200名參與者的65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200件新委托作品。本次雙年展的主題為承載前行(to carry),這是一個多方位、開放式的命題,要求我們理解在不屬于自己的空間中我們的不穩定性,通過我們所擁有的文化去持續回應它?!俺休d”表明雙年展是一種集體探索的方式,展覽項目反映了承載變革的意義,以及技術、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可能性。5位策展人有不同的背景和立場,分享來自不同地域、語言和視角的敘述。本次雙年展強調對話與合作,以多元化為核心。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霧海中的漫游者》,約1817年,94.8x74.8cm,德國漢堡博物館藏,圖片來源: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自然之魂
時間:2025年2月8日- 5月11日
地點: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是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也是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鋒。他的風景畫具有象征意義,反古典藝術風格,著重表達對自然世界的主觀情感反映,對于今天仍至關重要。
本展覽是美國首次弗里德里希的綜合性展覽,展出來自歐洲和北美的30多個機構的約75件作品,包括油畫、素描和草稿,以及同時代藝術家的作品。展覽著重展現弗里德里希如何發展出一種象征性的風景圖示,傳達他在自然中發現個人的和存在的意義,并將他的作品置于19世紀德國動蕩的社會和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強調德國浪漫主義對于現代自然世界觀念的塑造。
展覽出口附近的554號展廳還以弗里德里希和其他浪漫主義藝術家所鐘愛的月亮為主題,展出繪畫、瓷器、音樂、詩歌等多個媒介的作品。

揚·約瑟夫斯·范·戈延,《雷嫩的景色》,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藏,圖片來源: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
分水嶺:早期現代荷蘭藝術中的風景轉變
地點:美國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
時間:2025年2月9日-7月27日
河岸是荷蘭藝術家如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1582-1666)、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等人的靈感來源,與河岸有關的題材中,眾多描繪港口、貿易、旅行和休閑的風景畫,以及地圖、靜物畫、肖像畫,共同揭示了荷蘭共和國的身份。
本展覽展出英國醫學協會收藏的約40幅繪畫、版畫和素描作品,探索水和風景在定義近代荷蘭共和國中的作用。
本展覽是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重返地球”計劃的一部分,這一計劃是該博物館為慶祝成立110周年而推出的,該計劃啟動于2024年11月。與本展覽同時舉辦的另一個展覽《空氣質量:霧霾對歐洲現代主義的影響》也屬于“重返地球”計劃。

金雅瑛(Kim Ayoung),《快遞舞者之域》,視頻,25分鐘,2022年,圖片來源:森大廈株式會社。
機器之愛:電子游戲、人工智能與當代藝術
地點:日本森美術館
時間:2025年2月13日-6月8日
人工智能飛速發展,電子技術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融合。電子游戲和人工智能為藝術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則令人擔憂,這種狀況在藝術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本展覽展出50件采用游戲引擎、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VR)的當代藝術作品,其中一些探討了在線虛擬形象和角色超出目前社會狀態的身份,另一些則展示可視化的超現實主義風景。本展覽通過大型裝置提供沉浸式的空間體驗,展示人機共創的藝術作品,為思考人與科技、現實與虛擬的關系提供平臺。

康定斯基,《上和左》,1925年,私人藏,圖片來源:巴貝里尼博物館。
康定斯基的宇宙:20世紀幾何抽象藝術
展期:2025年2月15日-8月18日
地點:德國巴貝里尼博物館
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анди?нский/ 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年)是出生于俄國的畫家和藝術理論家,他具有聯覺能力,能夠聽見色彩,因此他廣泛地將音樂的抽象形式應用在繪畫中??刀ㄋ够?0世紀幾何抽象藝術的先驅和代表人物。在20世紀初,幾何抽象風格的藝術家將藝術簡化為顏色、線條和形狀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種超越國界、反映現代世界的抽象視覺語言。
本展覽展出70多位藝術家的125件作品,其中包括約瑟夫·阿伯斯、索尼婭·德勞內、芭芭拉·赫普沃斯、皮特·蒙德里安等人,來源于倫敦考陶爾德畫廊、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和古根海姆博物館等30多家機構,展示幾何抽象藝術跨越60年在歐洲和美國的發展。

安塞姆·基弗,《星夜》,2019年,乳劑、油、丙烯酸、蟲膠、稻草、金箔、金屬絲、布面電解沉淀物,470x840cm,照片來源:Georges Poncet。
安塞姆·基弗:告訴我花兒在哪里
地點: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梵高博物館
時間:2025年3月7日-6月9日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是德國首批關注國內艱難歷史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規模宏大,直面黑暗的過去,并常有歷史人物和傳奇人物的簽名,他的作品是過去的編碼,與新象征主義和新表現主義有所關聯?;耐昶鹁褪殖绨菸纳亍よ蟾?,他的作品也展現出梵高的影響。
本展覽的名稱告訴我花兒在哪里(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取自美國民謠歌手、活動家皮特·西格的同名反戰歌曲,這一名稱也與基弗即將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的同名新作,以及梵高的《向日葵》有關。本展覽是梵高博物館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首次聯手舉辦關于基弗的大型展覽,基弗為這次展覽創作了前所未有的新作品。兩個展館的展覽內容有一定差異,梵高博物館將會把基弗與梵高的作品一同展出,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將會同時展出基弗的所有作品。

巴勃羅·畢加索,大型靜物與基座桌 ? GrandPalaisRmn/ Adrien Didierjean ? Succession Picasso 2024,圖片來源:香港M+博物館。
畢加索——與亞洲對話
地點:中國香港M+博物館
時間:2025年3月15日-7月13日
本次展覽借展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收藏的60件畢加索的作品,并與M+博物館收藏80件20世紀20年代起亞洲及僑居亞洲的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其中還包括一些當代藝術家的新委托作品。構成畢加索與亞洲現代藝術的跨文化、跨代際對話,以全新的視角詮釋畢加索的藝術遺產,發現畢加索對于亞洲現當代藝術的影響。
本展覽還與法國五月藝術節聯合舉辦,是法國五月藝術節2025年的開幕項目。

西蒙尼·馬蒂尼,《圣母子》,約1326-1327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英國國家美術館。
錫耶納:繪畫的崛起,1300-1500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時間:2025年3月8日-2025年6月22日
錫耶納(Siena)是一座意大利的城市,13世紀-15世紀,當地形成了錫耶納畫派,與弗洛倫薩畫派并列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藝術流派,錫耶納畫派以富有裝飾性的風格,豐富的色彩,纖細優雅的人物,以及神秘性的內容而著稱。
本展覽由美國國家美術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辦。展覽中,杜喬(Duccio di Buoninsegna,c.1255-12660-c.1318-1319)的圣母祭壇畫(Maestà)將會被重新整合,西蒙尼·馬蒂尼(Simone Martini,1284-1344)分散在安特衛普、巴黎和柏林的奧爾西尼多聯畫(Orsini polyptych),將在幾個世紀以來首次組合在一起。錫耶納、那不勒斯、阿維尼翁等地制作的一百多件鍍金玻璃、彩繪手稿、象牙圣母像、地毯和絲綢等展品也將一并展出。

歌川廣重,《阿波鳴門的風波》,選自《六十余州名勝圖鑒》。彩色木版畫,1855年。借自艾倫·梅達夫的收藏。照片 ? Alan Medaugh,攝影:Matsuba Ryōko。圖片來源:英國大英博物館。
歌川廣重:開路藝術家
地點:英國大英博物館
時間:2025年5月1日--9月7日
歌川廣重(歌川広重,1797-1858)被認為是日本最后一位浮世繪大師,他出身于武士家庭,卻跨越了社會階層,致力于描繪民間風俗。從時尚人物和充滿活力的城市景觀,到風景和自然世界的印象,他捕捉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作品被馬奈、莫奈等收藏并研究,被梵高臨摹,對19世紀末的西歐繪畫產生了顯著影響。
本展覽是大英博物館首次舉辦的歌川廣重展覽,展出作品來自大英博物館和英國著名收藏家艾倫·梅多夫等。此外還展出從日本江戶時代到梵高、朱利安·奧培(Julian Opie,1958)等受到他影響的藝術家的作品,以探討他的全球遺產。

《觀音猿鶴圖》(其一),南宋,京都大德寺藏,圖片來源:京都國立博物館。
宋元佛畫——東渡而來的諸佛
地點: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時間:2025年9月20日-11月16日
日本平安時代后期(約11世紀)至鐮倉時代(1185-1333年),許多日本僧人來到中國游學,將中國佛畫帶回日本,商業性的進口也同時展開,日本禪宗興起后,中日佛畫交流愈發密切,這便是日本保存了大量宋元佛畫原因。這些佛畫不僅被供奉于日本寺廟中,接受信眾朝拜,也成為日本畫師創作的范本,對日本的佛教繪畫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展覽將展出日本國內所藏的宋元佛畫珍品,包括京都仁和寺藏《孔雀明王像》和京都大德寺藏牧溪《觀音猿鶴圖》兩件國寶,展現宋元佛畫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古代中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

Emily Kam Kngwarray (Anmatyerr),《Anwerlarr Anganenty (Big Yam Dreaming)》(局部),1995年,畫布上的合成聚合物材料,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藏,?The Estate of Emily Kam Kngwarray / Copyright Agency, Australia 2023,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美術館。
我們看不見的星星:澳大利亞原住民藝術
地點:美國國家美術館
時間:2025年10月18日-2026年3月1日
本展覽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國際澳大利亞原住民藝術展覽,展品完全來自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包括來自130多位澳大利亞原住民藝術家的200多件展品。展覽包括古代的藝術作品,如概念地圖畫、赭石樹皮畫、文化物品和實驗性編織品,也包括當代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利用霓虹燈、視頻、聲音和攝影等開創性的作品來挑戰并重構傳統。展覽將展示澳大利亞原住民多元而獨特的視覺圖像,探尋19世紀英國人到來之前澳洲豐富的本土文化。

約翰·康斯特布爾,《白馬》?The Frick Collection, New York,攝影:Joseph Coscia Jr,圖片來源:泰特現代美術館。
特納和康斯特布爾
地點:泰特英國美術館
時間:2025年11月27日-2026年4月12日
特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與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1776-1837)均為英國著名的風景畫家,兩人出生時間相差不到一年,特納出身平民階層,卻在藝術界很快成名,康斯特布爾生于富商之家,卻未能憑借藝術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他們都致力于改造風景畫,以截然不同但同樣大膽的手法作畫,形成了激烈的競爭。特納喜愛描繪熾烈的日落和旅途中的壯麗景色,康斯特布爾則追求表現自然的新鮮和真實,兩人因此被藝術批評家比作“水與火”的沖突。
本展覽是特納和康斯特布爾誕辰250周年紀念,意在展示兩人交織在一起的生活和遺產,通過寫生簿和個人物品,了解兩位藝術家意想不到的一面以及內心思想。本展覽將展出特納強大而充滿活力的后期畫作,以及康斯特布爾富有表現力的描繪天空光線變化的素描。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