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現狀:申遺的歷程與機遇
溫州礬山以其獨特的工業遺產聞名于世,素有“世界明礬之都”之稱,其明礬礦區規模宏大,開采與加工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數百年來對全球明礬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明礬作為重要的化學原料,被廣泛應用于制革、造紙、食品加工等領域,礬山礬礦鼎盛時期曾供應全球60%的明礬,在國際工業體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作為持續運轉六百余年的“活態工業標本”,這里不僅保存著全球罕見的山地礬礦生產系統——地下礦硐網絡與地表煉礬設施共同構成工業文明的空間史詩,更延續著代際傳承的礦業技藝與社區記憶。
礬山鎮保留有煅燒爐、結晶池、風化池、礦硐、挑礬古道、福德灣等一系列的采礬煉礬工業歷史遺存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無論是不同時期的明礬采煉基地、礦工的生活聚落、特色的自然景觀,還是延續至今的信俗文化、飲食傳統、節慶活動等,當地族群與自然環境持續互動形成的工業遺存和文化景觀,使其超越傳統遺產的固化形態,具備探索工業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優勢。
2025年初,溫州礬礦遺跡及其文化景觀作為中國工業化遺產的重要組成,躋身《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標志著其在保護、管理和價值上均獲得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
全新命題:工業遺產保護×地域活化
入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為礬山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愿景,同時也對礬礦遺跡及文化景觀的管理及整理規劃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景觀作為自然與人類創造力的共同結晶,反映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長期互動的成果,因此,在遺產保護和活化的過程中,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恢復社群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
回顧礬山的社會經濟數據以及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其核心挑戰在于展館的設立與文旅產業的開發均未能與地方社群形成有機關聯。如何兼顧遺產保護和地方振興是礬山當下所面臨的全新命題。
2025年,受蒼南縣縣委縣政府的委托,左靖團隊深入礬山鎮開展相關工作。在項目構思之初,我們就深刻認識到,生態與工業遺產的有機融合,是破解當下工業文化傳承與生態環境保護難題的關鍵。我們主張將整個遺產地作為有機整體進行綜合規劃,推動文化生產與體驗經濟的深度融合,拓展遺產價值的外延,同時強化社區參與與協作,激發居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內生動力。
“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起源于1960年代的歐洲,其核心在于避免展示內容與原生地的割裂,強調原址闡釋與真實完整的保護、展示和再利用。這一理念可為礬山實現“工業遺產保護”和“地域活化”的雙重目標提供有益借鑒。
遺產保護與地方振興并不對立,而是相互賦能的過程。通過工業遺產的保護與活化,結合社區營造與文化藝術實踐,不僅可形成可持續的文化傳承機制,助力推動申遺進程,還能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雙重目標。通過社會設計、公共藝術創作等手段,使工業遺產成為地域再生的文化引擎。
策略目標:生態博物館×國際雙年展
我們提議通過礬山生態博物館建設和“全球,鄉村”首屆蒼南國際雙年展的舉辦,同步為礬山的工業遺產活化和社區文化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生態博物館從整體性維度出發,將分散的生產與展示空間集中轉化為開放、流動的文化能量場,推動社區居民從“遺產見證者”轉向“敘事共建者”,鼓勵礦工后代通過空間運營參與價值傳承與再生產。
蒼南國際雙年展則作為兩年一度的事件,從時間維度持續激活地方,在持續為地方吸納創意與資源的同時,輸出具有地方態度的文化影響力。“活化”不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改造,而是通過文化生產重塑地方意義,形成遺產保護與地方發展的共生循環。
我們希望通過生態博物館的長期積淀與雙年展的周期性激活,礬山不僅將地方敘事與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坐標相連接,還將成為國際文化議題的對話場,為全球鄉村發展提供思考與啟發。
彼得·卒姆托:挪威山谷的鋅礦博物館及其部分展品
1. 頂層設計: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誕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當時,首都巴黎聚集了大量人口,經濟與文化呈現繁盛局面,而與之相對的鄉村地區則面臨持續衰退的困境。為重新發現地方文化的價值,激活鄉村活力,法國于1969年設立了首個生態博物館。
與在藏品的搜集和展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將之剝離原生環境的傳統博物館模式不同,生態博物館將特定社區的整體作為博物館的范疇,涵蓋人文與自然環境,強調社區歷史的整體保護與協調發展,其構成要素包括:文化遺產、資料信息中心、完整的社區保護和發展規劃,以及居民與游客的互動與交流。
可以說,生態博物館是一種基于社區的公共服務機構,旨在促進地方文化保護和社區可持續發展,同時肩負著資源保護、文化發展和社會培育等多重責任。
2、事件激活:“全球,鄉村”首屆蒼南國際雙年展
在地方文化的培育與振興中,定期舉辦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事件,可持續吸引大量來自全球各領域的創新力量,為地方不斷注入文化與經濟活力?!叭?,鄉村”首屆蒼南國際雙年展正是這樣一個激活地方的項目。
從全球視角來看,城市僅占地球表面的極小部分,而大量人口與產業活動仍在非城市地區展開。廣義的“鄉村”指向所有未被城市化覆蓋的遼闊空間,它們不僅是傳統農業和自然生態的載體,更是社會、經濟、科技創新的重要試驗場一“全球,鄉村”正是著眼于這片擁有無限潛力的廣袤區域。礬山作為一個產城結合的工礦區,是廣義“鄉村”的典型代表,使其成為承辦“全球,鄉村”首屆蒼南國際雙年展的理想場所。
鄉村振興不僅是我國的重大戰略部署,亦是全球社會的共同焦點。然而目前,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尚未有一個系統性探討全球鄉村議題的雙年展。這一展覽將不僅聚焦鄉村振興的具體路徑,更是對人類未來應當如何生活的全方位思考。
通過廣泛邀請國際知名策展人、藝術家、設計師、實踐者和學者的參與,展覽將呈現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案例與實踐經驗,讓礬山站在探索鄉村多樣性與豐富潛力的最前沿。
社區營造:喚醒文化自覺與地方認同
在遺產保護和活化的過程中,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恢復社群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2025年 2月25日,礬山生態博物館社區營造團隊正式入駐礬山鎮,通過座談會、深度訪談、入戶調研等多維方式展開工作,系統梳理社區現狀。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當前礬山在遺產闡釋與社區活動中面臨代際文化斷層、在地資源閑置、活動持續性不足等挑戰?;诖?,團隊將分階段推進文化基因挖掘、代際聯結計劃、空間活化與社區賦能行動,將階段性成果有機融入生態博物館的建設。
礬山生態博物館社區營造團隊開展的社區訪談、居民座談會、當地風物調研等活動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我們堅特社區營造先行是“關系生產”重要手段。通過在社區開展宣講和動員,一方面建立外部團隊與當地群眾的緊密聯結,為生態博物館建設和雙年展的舉辦奠定群眾基礎;另一方面,也讓礬山人了解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和理念,認識到他們與礬山生態博物館的關系,理解“居民是自己文化的主人”的內涵,對共建生態博物館產生期盼。
礬山生態博物館的價值,在于通過居民深度參與文化保護與運營,打破“外來者主導”的模式,讓礬山人真正成為文化振興的決策者和受益者。而以生態博物館為載體,將礬礦文化、方言及傳統習俗等進行系統性留存,構建“可觸摸”的文化記憶鏈,破解代際斷層危機。
礬山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本質是一場以“地方主體性”為核心的實踐——通過社區居民參與到工業遺產的保護、展陳、宣傳、運營等方式,最終使工業遺產保護成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期待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建筑師、生態研究者、遺產保護者、策展人等跨領域力量,通過藝術駐留、工作坊等形式,將外來創意與在地經驗深度融合,讓礬山真正成為兼具“工業遺產保護”和“地域活化”的活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