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由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聯合主辦的《〈鄉土中國〉再認識》新書座談會在費孝通先生田野調查故地——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江村文化禮堂隆重舉行。
費孝通生前秘書張榮華先生,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麻國慶,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院名譽院長、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朱樂耕,中央黨校二級教授徐平,東南大學特聘首席教授、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方李莉,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王廷信,中央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建民,四川大學教授、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徐新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包路芳,東南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劉麗勤,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中國藝術人類學藝術鄉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趙天為,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盧文超,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董甜甜,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秘書長王永健,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藝術人類學藝術鄉建專委會秘書長安麗哲等專家學者,以及蘇州市吳江區政府代表、江村村民代表等出席新書發布開幕式。
《〈鄉土中國〉再認識》新書首發儀式現場
在江村舉行《〈鄉土中國〉再認識》新書發布座談,是因為費孝通先生的最早研究中國鄉村就是從這里出發的。從歷史到今天,江村是一個活的生命體,費孝通當年考察江村時,這里是貧困的鄉村,為了幫助中國農民致富,在這片土地上,費孝通提出一生的學術目標是“志在富民”。
從1936年到2002年,近66年的時間內,費孝通先后26次訪問調研江村。1998年費孝通先生第22次考察江村,回去后他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富了之后怎么辦?他說,我志在富民,這是不錯的,但僅僅是富,還夠不夠?費先生早期解決的是“志在富民”的問題,他晚年提出了“富了以后怎么辦”的問題,前一個問題費孝通先生的研究已經完成,但后一個問題還需要我們在新時代去做新的闡釋和新的實踐。
開幕式由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藝術學院副院長盧文超主持。吳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戴丹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新書首發選擇在開弦弓村舉辦,既彰顯學術溯源意識,也體現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發展理念?!丁脆l土中國〉再認識》對《鄉土中國》進行了全新的思考和解讀,既是對費孝通學術思想的創新性傳承與崇高致敬,更為鄉村振興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南。
蘇州市吳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戴丹致辭
東南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劉麗勤在致辭中表示,作為高校不但擔負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也承擔著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責,此次東南大學與吳江區七都鎮共同啟動江村藝術人類學客廳建設,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地方發展的文化動力?!丁脆l土中國〉再認識》新書發布座談及調研活動是對費孝通先生學術思想的一次深情回望與深度挖掘,并希望進一步弘揚費孝通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與厚重的文化擔當,激勵青年學子傳承先生學術衣缽和為國為民精神,為中國鄉村發展與文化自覺理論的實踐探尋新視角,為鄉村振興這一偉大戰略的推進貢獻更多創新理念與實踐方案。
東南大學辦公室副主任劉麗勤致辭
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麻國慶教授在發言中深度解析費孝通先生思想發展脈絡和當代價值,深入解釋了方李莉新書是在費孝通思想整體框架理念中創作。并深入解析了“鄉土”二字,鄉土是認識中國社會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的標志性關鍵詞。他 強調 “鄉土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要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和鄉土的流動性,讓鄉土的文化藝術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動能。
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麻國慶教授致辭
中央黨校二級教授徐平對費孝通學術研究和新書《〈鄉土中國〉再認識》進行深度解讀和系統梳理,點評該書解碼費孝通學術遺產的當代價值。徐平教授強調,該書突破傳統范式,將費孝通思想置于中國社會百年變遷的宏闊背景下,解讀費孝通思想同心圓和“差序格局”“三級兩跳”等重要關鍵詞,揭示費孝通思想從“鄉土重建”到“文化自覺”的躍遷軌跡,徐平表示,該書為讀懂中國鄉村的現代轉型提供了關鍵性學術地圖。
中央黨校二級教授徐平發言
方李莉教授從創作源起、費孝通學術思想傳承、江村的歷史意義和新時代的使命等方面分享該書的創作過程。她表示,費孝通的思想遺產為破解中國式現代化難題提供了方法論指引,本書是對費孝通先生學術精神的致敬,也是對新時代鄉村問題的回應。她以“從富民到美民”為主線,強調應該繼承費孝通先生“以人民為中心”的方法論,呼吁在鄉村振興中融合文化藝術與可持續發展,探索新時代鄉村建設的精神維度。
方李莉教授分享創作過程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新書揭幕、贈書等儀式。方李莉教授向吳江區委宣傳部、七都鎮政府、費孝通圖書館及開弦弓村捐贈新書,并開展讀者簽售活動。
新書揭幕儀式
贈書現場
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學者圍繞新書展開深度研討,彰顯學術研究與在地實踐的深度融合。
嘉賓交流討論(左起:盧文超、王廷信、王建民、徐新建、姚夫坤)
方李莉教授在活動現場簽售
藝術人類學會客廳在江村建設啟動
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和中國藝術人類學藝術鄉建專委會與蘇州江村學院、七都鎮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進一步搭建起理論研究與地方實踐的堅固橋梁。
簽約儀式現場
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中國藝術人類學藝術鄉建專委會與開弦弓村共同啟動“江村藝術人類學會客廳”建設項目,標志著校地合作開啟新篇章。未來“藝術人類學會客廳”將通過學術研究、文化實踐助力鄉村發展,推動藝術賦能鄉村實踐,使江村從“富民”研究樣本升級為“美民”時代標桿。通過學術引入解剖中國鄉村結構與文化傳承的鮮活樣本,向世界提供中國鄉村發展模式。
藝術人類學會客廳建設啟動
活動第二階段專題研討會在費孝通圖書館舉行?!丁脆l土中國〉再認識》引發的學術討論將持續發酵,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新思路。
《〈鄉土中國〉再認識》座談交流現場
費孝通思想的時代延伸——從“志在富民”到“志在美民”
方李莉在致辭中回顧了費孝通先生的學術歷程。她指出,費先生早年以“志在富民”為使命,致力于破解鄉村貧困難題。晚年則提出“富了之后怎么辦”的深層追問,倡導通過藝術提升精神境界,實現“志在美民”的升華。她援引費孝通1999年在“更高層次的文化走向”一文中的思考:“文化的高層次應是藝術的層次,人類未來需追求物質與精神的平衡?!?/p>
1936年開弦弓村的田野調查,奠定了費孝通“從實求知”的方法論根基,其《江村經濟》不僅開創了中國社會學本土化研究的先河,更以“鄉土重建”的實踐方案回應了救亡圖存的時代命題。而1998年重訪江村時的深沉之問——“富了之后怎么辦?”則標志著這位世紀學人的思想躍遷,將學術關懷從物質脫貧轉向追求精神豐裕的目標。
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轉向——“從實求知”到“從實求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毖芯俊案涣艘院笤趺崔k”的問題,實際上涉及的是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 費孝通先生畢生秉持“從實求知”的治學理念,主張以田野調查為基礎,扎根鄉土實踐,為解決中國鄉村的現實問題提供科學依據。這一方法論不僅推動了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的本土化,也為“志在富民”的目標奠定了實踐基石。然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單純以物質指標衡量鄉村發展的模式已顯局限。
在《〈鄉土中國〉再認識》調研座談交流會中學者們指出,新時代的鄉村建設需要在“從實求知”的基礎上追求“從實求美”的境界,即在解決物質需求的基礎上以藝術與文化為媒介,加強鄉村的精神內核與審美價值的再建造。這一討論呼應了費孝通晚年對“富了之后怎么辦”的追問。方李莉強調,“從實求知”是“從實求美”的根基,“從實求美”是通過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將“美”轉化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此次藝術人類學會客廳的啟動將致力于激活鄉土文化藝術資源,發現鄉村之美。
美好生活的時代轉向即是從“從實求知”到“從實求美”的演進,既保持著扎根現實的實踐品格,又追求精神維度的價值躍升。當我們在新的時代再認識《鄉土中國》,不僅是在回顧和再闡釋費孝通學術思想,更是在解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
此次新書首發和座談活動,不僅呈現了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更通過高校與地方實踐深度合作,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新引擎。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當以費孝通先生為鏡鑒,賡續“從實求知”和“心系民生”的學術精神,讓鄉土之美成為民族文化復興的深層底色。
1936年,費孝通先生從江村出發,“志在富民”。今天我們再度從江村出發,在“志在富民”的基礎上“志在美民”。
(撰稿:中國藝術研究院 劉召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