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但丁故居藝術家協會主席弗蘭科·馬爾嘎利——致中國當代繪畫六人作品展

    但丁故居藝術家協會主席弗蘭科·馬爾嘎利——致中國當代繪畫六人作品展

    時間:   2024-11-29 17:15:2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展覽名稱:視覺與詩意—— 中國當代繪畫展

    展覽時間:2024年11月30日——12月12日

    日開幕式:11月30日下午4點30

    展覽地址:佛羅倫薩但丁故居博物館

    參展藝術家:鐘飆、雷子人、郭志剛、馮曉宏、卿泰卯、張蒙

    策展人:張思永 林紅育

    學術主持:郭元平

    特邀評論:Silvia Ranzi 希樂維亞?藍紫

    展覽統籌:陶陶

    主辦:

    佛羅倫薩但丁之家藝術協會

    協辦:

    意中婦女文化友協

    北京千年時間畫廊

    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佛羅倫薩總領事館

    佛羅倫薩市政府

    托斯卡納大區

    “視覺與詩意”中國當代繪畫展 祝詞

    但丁故居藝術家協會藝術中心主席

    弗蘭科·馬爾嘎利

    位于佛羅倫薩“但丁故居”藝術家協會藝術中心以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為己任,我很高興為六位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藝術家舉辦展覽。這個展示空間180 多年以來一直是不同文化與不同藝術視角的相遇之地,這次舉辦新的大型展覽,其標題為《“視覺與詩意”》,實現了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交匯點:即在歷史性的場地與中國藝術家的創新之間,而且還在繪畫和詩歌之間。這次展覽完全符合我們協會的傳統,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沉浸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宇宙中,探索繪畫與詩歌之間的深刻聯系,這種對話有著古老的根源,但在這里演變成現代的形式, 且令人驚訝。藝術家的展出作品刷新了中國繪畫的傳統,其視覺語言在詩意的抽象和親密的現實主義之間搖擺,揭示了當代中國藝術身份的復雜性。作品中顯示出中國傳統符號與當代藝術語言的交織,形成了一段穿越深厚的中國文化的旅程,并在全球化和高速技術發展的洗禮下的重新詮釋?!丁耙曈X與詩意”》中國當代藝術展是一個需要仔細觀察和深刻反思的展覽。藝術家將圖像和詩的意境融為一體的能力將觀眾帶入了一種內心的對話,并從作品的內涵中受到啟發,這次展覽不僅證明了當今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活力,也證明了東西方之間可持續的對話。選擇佛羅倫薩“但丁故居” 藝術家協會藝術中心作為本次展覽的舉辦場地, 強調了中意兩國希望相互交流、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合作的價值。這個展覽不僅讓我們欣賞,反思, 而且也是通過藝術的通用語言與世界對話, 并從中獲得啟發的機會。我們邀請所有參觀者探索中國藝術的新領域,發現六位藝術家想要傳達的信息、符號和情感,他們沉浸在一種既植根于自己的傳統又開放的視野中, 邁向全球。在此,我非常感謝六位在我們的空間展出作品的藝術家以及策展人和參與這個展覽的組織和評論家的努力, 使得這次藝術的展示和文化交流得以成功。

    參展藝術家:

    鐘 飆 Zhong Biao

    1968年生于重慶

    1991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油畫學會理事

    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當代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重慶油畫學會副會長

    四川美術學院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

    四川美術學院校友總會副會長

    部分個展

    2022鐘飆:以形顯態(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重慶)

    2020顯形——鐘飆的圖像世界(合美術館,中國武漢)

    鐘飆—顯形(Osthaus Museum Hagen美術館,德國哈根)

    2013幻真的宇宙—2013威尼斯鐘飆藝術現場(圣瑪利亞教堂,意大利威尼斯)

    部分聯展

    2023時間引力——2023成都雙年展(成都市美術館,中國成都)

    2019第十三屆哈瓦那雙年展(哈瓦那大劇院畫廊,古巴哈瓦那)

    第十四屆庫里蒂巴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奧斯卡.尼邁耶博物館,巴西庫里蒂巴)

    《云水怒》紙上綜合材料 112×195cm 2024

    《趨勢深處的量子潮汐》紙上綜合材料 112×195cm 2024

    鐘飆:“態"是事物內在的普遍聯系和潛行動能,永不停息地潛移默化;"形"是"態"在具體時間和空間中聚合的外貌,藝術通過對"態"的覺悟、感知,進而表達,來釋放現實深處隱藏的形態。這也蘊含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之底層邏輯。隨著時過境遷,藝術則態變形隨,這一永續的動態"顯形"過程既是創新的有效機制,也是作品的意義來源。藝術創新不斷地把現實深處的秘密變成常識,把潛移默化的趨勢變成波瀾壯闊的潮流。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創新持續刷新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更像是生活的譯碼器,不斷釋放生活本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魔力。我的作品致力于透過紛呈的世相,探尋現實深處浩瀚的普遍聯系和潛行動能,并運用創造性的藝術語言,把現實世界的人生觀與能量世界的宇宙觀結合起來,在多維時空中建構現世的理想國。

    《化石樹》紙上綜合材料 112×195cm 2024

    《浮游季》紙上綜合材料 112×195cm 2024

    雷子人 Lei Ziren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9年起本、碩、博均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2008-2012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博士后;2012-2023年供職于中國人民大學。

    主要從事中國畫創作及理論研究,關注當代中國鄉村社會變遷中的視覺生產及圖像敘事。藝術實踐包括:當代水墨等架上繪畫創作、陶瓷創作等。

    雷子人:關于《早春》

    歷代《墨梅》作品隱含著復雜卻穩定的文化指向,制圖者內心都懷揣著希望,也許不切實際,卻愿意執著于內心的風景——春天是可以期待的。

    有別于北宋郭熙的《早春圖》,我無意將現實中幾近蕭瑟的冬天溫暖在筆下,尤其當耳邊寒風呼呼作響時。

    梅花落的詩意難免有些矯情,疑惑只能化解在畫里。

    春天終歸要來,也會去。

     

    一只喜鵲死了

    躺在京郊麥田

    身上沒有血

    凍土與枯草是它的床

     

    收割完的麥稈露著切割的斜痕

    像一把把倒立的尖刀

     

    天上的飛鳥叫聲清脆

    看不見死去的同伴

    落葉翻卷

    浮云泛黃

    滑向死鳥的翅膀

     

    2015年的冬天

    首都機場輔路上灑滿了午后的陽光

    搭乘火車

    要去向遠方

     

    扛著枯枝的男人

    聽不見鳥語

    聞不到花香

    不愿去安慰瀕死的鳥

     

    紅線

    從發芽的種子開始

    越過山丘

    凍土

    將青空纏繞

     

    與她牽手吧

    等待早春

    就算是下一場零落的花雨

    云山也會微笑

    早春 局部

    早春B、AP -3/6   60cm x 180cm 木板 2015

    郭志剛 Guo Zhigang 

    生于 1965年、九三學社社員、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在國家藝術權威、核心等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作品800余幅。繪畫作品在中國北京、上海、湖北、西安與法國等地重要美術館舉辦10次個展,作品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館、美國紐約洛克菲勒藝術中心、新西蘭漢密爾頓博物館、韓國首爾美術館、日本京都美術館、臺灣臺北、高雄與桃園美術館和香港藝術展覽中心等地多次展覽。作品榮獲七次全國高等藝術院?!棒斔嚤豹?、八次中國西部美術年展“高原.高原”金銀銅獎,和“陜西美術創作獎”及十三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展與壁畫展等全國獎項。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特別榮譽獎,湖都.古都中日美術交流展金獎,日本賀滋縣省長獎。出版學術著作有《何時為藝術》、《骨癥》、《魂兮歸來》和《失眠書》。

    千秋.雨 365X245CM,紙本.墨,2014

    郭志剛:行走的路上,走著走著,我走到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匯地。在這行走,不小心就被誰開槍打死也不知道,因為你處于亂槍飛濺的時代環境下,怎能逃生?既使你命運好極了,其結果也是驚魂未定的肉心震顫的生命殘余。其所謂剩余的一點骨灰似的殘骸材料,又怎能擔當起那堅固的堡壘而不被子彈打穿呢,所以就水墨的材料本身而言,它的命運是遲早的悲劇,因為是骨灰,你不能把它抬高裝到盒子里吧,那會更讓人毛骨悚然。語言的意識與技法的形成總離不開環境與土壤,同時更離不開內心的理想與信仰。近10年的水墨探索與油畫研究,總是揮之不去里尋找一種本質的根性是什么?于是我越過山丘,奔向大海,又踏上沙丘,穿過歷史的遺跡,直到看了長江、黃河與山脈、叢林的生命和天空、海洋與溝壑、生物的多樣之后,才倍感繪畫的描述是多么的緲小和不自量力,但我又不得不接著為之繼續。

    千秋.沉睡  590㎝x360㎝ 紙本.墨   2019

    千秋.床  590㎝x360㎝ 紙本.墨  2020

    馮曉宏 Feng Xiaohong

    1964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

    1986年畢業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碩士。

    1990年以來從事建筑設計,同時進行藝術攝影與繪畫創作。

    藝術經歷:

    2022《一個建筑師的色彩觀》馮曉宏作品個展,陜西禧福祥美術館;

    2022《共時·切片》陜西當代繪畫十人邀請展(寶雞站),寶雞市群眾藝術館;

    2023第十七屆《古都?湖都藝術大賞展》日本京都市立美術館;

    2023《共時·切片》陜西當代繪畫十人邀請展(西安站),陜西省圖書館;

    2023《共時·切片》陜西當代繪畫十人邀請展(臨汾站),臨汾市圖書館;

    2023《時空探索》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當代藝術邀請展,軍工素質教育實踐中心(博物館);

    2023《形色》藝術西安跨年展,山·美術館;

    2024《ART CAPITAL國際藝術展》 ,法國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

    2024《藝術沒有圈兒》,“隔水問”西安當代藝術群展,張楚音樂工作室;

    2024《藝術長安博覽會》,西安市居然之家(曲江);

    《萬象·浸1》紙上丙烯105cm×75cm 2023

    馮曉宏的繪畫力圖將色彩的情感化, 他想表現攝影與繪畫之間的關系。他的《萬象·浸》系列作品通過對色彩的純粹性本質的發掘來表現“廣”與“微”兩種視覺經驗,以色彩的融合、浸入、沖突、流變、等方式,表現出自由的、偶然的、隨機的創作狀態,在尋找作品新的語言邏輯的過程中,也獲得了藝術本體語言固有經驗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和未知。同時,通過繪畫與觀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聯系,引導觀者思考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以及在這種關系中所體驗到的生命情感與情緒。

    《萬象·浸2》紙上丙烯105cm×75cm 2023

    《萬象·浸3》紙上丙烯105cm×75cm 2023

    卿泰卯 Qing Taimao

    筆名卿成,當代水墨藝術家,現居北京。

    個展:

    2022-2023年《獨白和歌詠》卿泰卯個展[北京千年時間畫廊]

    2021年《萬物:重新命名》卿泰卯個展[北京千年時間畫廊]

    2021年《月下漫步》卿泰卯水墨作品展[南昌千年時間藝術中心]

    2018年《脫羽記》卿泰卯水墨作品展[漢威國際藝術中心] 

    2017年《卿成的藥方》卿成水墨展[北京QING藝術空間]

    2015年《陌上花開》卿成水墨展[北京QING藝術空間] 

    2013年《詩·意》卿成水墨展[北京QING藝術空間] 

    2013年《禪心見寂》卿成水墨展[北京QING藝術空間] 

    2008年《在別處》卿成水墨個展[北京千年時間畫廊] 

    群展

    2023年《我是你——當代藝術與設計中的個體與集體身份》

           第十四屆佛羅倫薩國際當代藝術與設計雙年展中國單元[佛羅倫薩達巴索古堡]

    2023年《在所有陌生的地方總有熟悉的月亮》宋莊藝術30年主題展[北京茂空間]

    2023年《跨越與融通》中國當代藝術展[薩爾瓦多國家展覽館]

    2022年《未來與時代性》第14屆哈瓦那雙年展[古巴國家圖書館]

    2021年《2021:時間的突圍》20位當代藝術家作品展[北京千年時間畫廊]

    2021年《藝之本》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

    2021年《藝之本》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北京科學技術館]

    2019年《究其所思》中國-南非藝術家對話展[南非德班美術館]

    風從何道來 140x230cmx3 宣紙水墨 2024

    卿泰卯:關于《風從何道來》三聯組畫的思考

    “風從何道來”出自《圣經》傳道書,簡單直白的一句話,道出了自然中最常見的事,都是造物者精妙而偉大的作為,我們身處其中卻不知曉,不自知。如畫中的湖石從宋朝至今,一直都是為文人雅士所好,如畫中的蒼松秀竹,盤枝錯節依依不舍的與湖石共生,最終都會墜入虛空,人終將逝去唯自然永存。

    水墨媒材如何延展?關于水墨的探討,理論似乎已經窮盡了諸般可能。水墨這種由“書寫性+紙媒介”構成的話語體系,在語言性實踐趨于封閉的情景下,材料性實踐成為不二之選。這種基于西方現代繪畫范疇中的思考對于當代中國水墨藝術又有怎樣的可能呢?我的實踐方案:傳統意象+材料語言+空間裝置。 這批新作的感覺頗類似日本當代的侘寂風,以水墨裝置的反差性美感介入當下的眾聲喧嘩。這種通過采用手工宣紙與水墨描繪相結合的方式顯露出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金銀顏料的斑駁與水墨的滄桑呼應著當代文化中的穿越性特征。

    對畫面“完整性”的反思。這批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的另一特征是將完整的畫面以物理的方式剪裁與重構。一度令人趨之若鶩的畫面完整性神話被打碎。將矩形畫面按所描繪事物的形與走向剪裁,將主體與背景分離,布展時將殘留的部分隨心所欲地擺放,令畫面從完整性變成多樣性,從唯一性變成生成性。局部剪裁下來的畫面形象被放置在任何相關聯的空間與位置上,令靜態作品呈現出一種奇妙的舞臺性與荒誕的戲劇感,恰似一幕古典題材的實驗話劇。此時,被水墨固定的傳統主題及敘事因殘缺與重組被打開而四下漫延。

    虛空之地1-2  200x250cm 宣紙水墨 2023

    虛空之地3-4  200x250cm 宣紙水墨 2023

    張蒙 Zhang Meng

    張蒙(張宏茹),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現任職于中國國家畫院交流合作部

    個人展覽

    2023 意境與詩性 — 張蒙繪畫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2023 聞 — 張蒙東京個展,Another Project Tokyo 畫廊,東京,日本

    2024 境·景 — 張蒙個展,悅·美術館,798,北京

    群體展覽

    2016 《癖境》,倫敦The Building Centre,英國

    2016 《浮世》,倫敦Espacio畫廊,英國

    2016 《拆》,倫敦5th Base畫廊,英國

    2017 坎伯韋爾藝術學院夏季本科畢業展,倫敦,英國

    2018 “Overloaded”,倫敦Mama Gallery Chelsea,倫敦,英國

    2018 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畢業展,倫敦,英國

    2018 上海藝術博覽會中國青年藝術家推介展,上海

    2018 《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年展青年畫院作品展,北京

    2021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教學觀摩系列雙個展,北京

    2021 中意青年藝術雙年展

    2021 《無蔽之地》巡展,北京、赤峰、南京

    2022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作品展,北京

    2023 新象·幗風 — 中國女畫家協會青年畫院、書法院美術書法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北京

    2023 第八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濟南

    2023 藝術讓鄉村更美 — 阿爾山寫生與創作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北京

    2024 風華正茂 — 榮寶齋首屆青年藝術提名展·當代藝術展,榮寶齋,北京

    2024 法國巴黎大皇宮國際藝術沙龍,巴黎,法國

    2024 智慧之眼 — 當代女性藝術展,金雞湖美術館,蘇州

    2024 心境映象 — 榮寶齋當代藝術展暨木版水印特展,巴黎,法國

    境景 2019 布面油畫 80cm×120cm 2019

    張蒙 :我的作品,其核心之一,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再情景化和重新闡釋。我癡迷于山水畫的意境,欲尋求以現代方法表現東方美學的可能性。山水是在中國已有1500 多年創作經驗的一類繪畫,而今在中國藝術中有“新山水”之說。某些中國藝術家以山水為素材,以當代方式進行創作。 但我認為很多作品徒具形式,而觀念依舊。因此我要在傳統山水畫和當代藝術實踐 之間,把握一種平衡。天地自然是我一向鐘愛的主題,也是我堅持不輟加以利用的核心元素。它賦予我更多機會去探索 和表現它的神秘氣勢。我不僅喜歡高山聳峙、大河奔流的山水,我還喜歡自然中的小細節和紋理中生 發的萬千氣象。如在某些潮濕之地,墻上生出青苔霉菌,形態各異。我喜歡觀察角落里這些不易被人察覺的景致。

    在中國文化中,水光山色,寓意深遠。水不止為水,也寄托藝術家之情懷。此外,藝術家的靈感不只來自他們的生活,也來自其內心和對自然世界的想象。對我而言,潮濕之地生出的天然紋理,讓我對自然充滿幻想和癡迷,而這些紋理變幻萬千,莫可名狀。我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當我長時間盯住一道紋理,我似乎可以看出動態與輪廓。所以我喜歡用柔軟的墨色,創造一個想象的空間,而不勾畫輪廓。在我眼里,我能感受到它們的色彩和形狀所具有的獨特美感。而且,所有這些紋理,都是自然的饋贈而非人工創造。我的作品受山水畫思維方式的影響,運用綜合感知,不僅用眼睛觀其形色,也嗅其味,聞其聲,還用心靈感受。在我的觀念里, 如何評判一幅畫是否再現一片美景,不在于畫中山川樹木是否惟妙惟肖,而在于畫面的整體意境。

    浮世 2019 布面油畫 90cm×120cm 2019

    《聞 2015-1》布面油畫 100cm×100cm 2015

    關于但丁之家

    在佛羅倫薩帶有中世紀歷史元素的老城區, 被譽為開啟文藝復興新世紀篇章的第一位詩人但丁故居的一側, 是佛羅倫薩“但丁之家”藝術家協會所在地。這個協會成立于 1843 年,至今有181年的歷史,這里一直是藝術家之間的聚集,以及熱愛文學藝術的人們進行文化交流場所?!暗≈摇彼囆g家協會通過密集的展覽和文化活動,如音樂會、文學藝術學會來保持文學藝術價值的完整性,既保持出對古典文化的記憶,將固有的歷史和藝術與當代文化藝術的審美結合起來,展示出新時代的文化環境。

    在“但丁之家”藝術協會擁有三個用于藝術展覽的展廳、一個會議室和音樂廳,上還有一個歷史檔案館。協會的檔案室中,保存著自1843年美術協會成立,接著1855年成立了藝術中心的珍貴資料。180多年來,這里一直是藝術家的聚集地,至今在會議室還保留著著名藝術家的自畫像、雕塑、蝕刻版畫以及在藝術家參加城市與國家級繪畫藝術比賽中的獎章。

    2023年在協會成立 180 周年之際,一本帶有傳記的《藝術家的聚集地》在佛羅倫薩斯特羅齊宮 (Palazzo Strozzi) 發布。藝術史學家,評論家,記者,藝術家代表紛紛介紹了協會所推動的活動和最值得關注的來自美術館保存的作品目錄。正如大區主席尤金尼奧·賈尼 (Eugenio Giani) 在書的序言中所回憶的那樣,“但丁之家”藝術家協會名錄中既有十九世紀著名的點彩派Macchiaioli 的畫家,也有著名十九世紀著名畫家 Signorini、Giovanni Fattori 和 Silvestro Lega 以及 20 世紀的當代藝術畫家 Ardengo Soffici、Pietro Annigoni 和 Primo Conti。藝術家之間的相聚,也激發了十九世紀末的“東方主義”到未來主義的潮流。見證了從十九世紀意大利的復興運動到當代佛羅倫薩的文化運動,以及今天佛羅倫薩向世界開放的的最佳時刻。

    今天它不斷地提供豐富的藝術文化節目,也通過對當代藝術問題的辯論而活躍起來,并且無論如何都可供有興趣在歷史場地展示其作品的藝術家和收藏家使用。(圖文由主辦方提供)


    但丁故居藝術家協會主席弗蘭科·馬爾嘎利——致中國當代繪畫六人作品展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