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li>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藝術中國

    中國網

    “河底的魚骨,在我們視線的盲區”藝術家講座與工作坊

    “河底的魚骨,在我們視線的盲區”藝術家講座與工作坊

    時間:   2023-07-20 14:43:59    |   來源:    北京中間美術館
    展訊 >

    展覽海報

    中間美術館正在展出的展覽“我們共享的河流,從瀾滄江到湄公河”集結了中泰藝術家沿著跨越邊界的同一條河流上下游兩次行走進行的實地創作。

    7月22日,本周六,我們榮幸地邀請到兩位泰國的參展藝術家,瓦?!の鞯倏颂兀╒asan Sitthiket)與納羅多姆·卡門赫特維特(Narodom Kamenkhetvit)來到中間美術館,分別為我們帶來一場講座與工作坊。下午1點,瓦桑將圍繞本次“湄公河項目”在泰國生發的過程,以及自己長達四十余年的創作與實踐活動展開介紹,就泰國的藝術、文化乃至社會環境等重要議題與我們交流他的思考;下午3點,納羅多姆將介紹自己的創作觀念與經歷,帶領觀眾利用生活中廢棄的材料制作簡易的版畫,了解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創作形式。

      7月22日(周六)活動日程  

    13:30-15:00

    “在我們視線的盲區”講座

    主講人:瓦?!の鞯倏颂?/em>

    (本次活動需要預約,填寫信息后即報名成功)

    15:00-18:00

    “河底的魚骨”工作坊

    主講人:納羅多姆·卡門赫特維特

    (本次活動名額有限,報名成功以收到短信為準)

    語言:英文,中文

    主持人:朱雅楠(研究與策展部策展助理)

      嘉賓介紹  

    瓦?!の鞯倏颂?,Vasan Sitthiket

    瓦桑于1957年10月7日出生于泰國那空沙旺;1976年至1981年,他在泰國曼谷美術學院學習藝術,目前居住并工作于曼谷與那空沙旺。

    瓦桑是泰國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參與社會政治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涉獵多種媒介,包括詩歌與音樂,對21世紀當下泰國社會的社區與公民責任感充滿興趣。他關注的問題有城鄉關系、為謀取政治利益而顛覆佛教的現象、權力的濫用、腐敗、受到抹除的歷史、生態與泰國民族主義。瓦桑的作品于視覺層面上極具誘惑力,從諷刺且夸張的漫畫到最微妙的隱喻,他利用各種表達方式回應了困擾當代泰國社會的諸多弊病。瓦桑的作品曾參加第一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布里斯班,1993年)、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巡回展“亞洲現代主義: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多樣化發展”(1995-1996年)、威尼斯雙年展(2003年)、第六屆光州雙年展(2006年)、“創造歷史:東南亞藝術如何重新征服過去并召喚未來”(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2010年)、“談判:東南亞二十年來的當代藝術、家園、歷史和國家”(新加坡美術館,2011年)、“流動的目光:東南亞當代藝術”(ARTER/Koc基金會,伊斯坦布爾,2014年)等展覽中展出。他的作品被許多機構收藏,包括新加坡美術館、昆士蘭藝術館(澳大利亞)、福岡亞洲美術館等。

    納羅多姆·卡門赫特維特,Narodom Kamenketwit

    納羅多姆生于1973年2月18日;1989年,他于拉卡邦藝術大學(the College of Arts, Ladkrabang)學習藝術,自2003年起從事藝術工作,曾參與過多次個人與群體表演。

    2020年,納羅多姆在崗卡章的村莊(Ban Bang Kloy)與麗貝島(Koh Lipe)參與社區藝術實踐。2021年,納羅多姆加入了“湄公河項目”,前往清萊府清孔縣的藝術創作區工作,當他巡游湄公河之際發現河流上漂浮了許多垃圾。他沿河而下,與身為漁民的村民交談,了解到他們的生活環境直接受到老撾與中國大型水壩的影響。許多水生動物滅絕,許多漁民失業并破產。于是藝術家撿起那些被沖上河岸的鋅片來創作,將它們切成類似湄公河流域中發現的魚類的不同形狀,制作成版畫,并將模具懸掛起來展示。正如魚群游離進入天空,淡水捕魚業對于湄公河兩岸的村民來說也一樣逐漸消失了。

    編輯:朱雅楠,海報:孫岳,翻譯:陳靜怡 / 李御瑄



    “河底的魚骨,在我們視線的盲區”藝術家講座與工作坊
    国内自拍视频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