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主題展——‘久久為功’品讀書畫中的中華文脈”展覽正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出,該展覽深度挖掘“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編纂和出版成果,從“大系”中精選表現“閱讀”主題的作品,展覽通過展出作品高清打樣稿、數字作品、出版物、文獻等共320余件,邀請觀眾走進展廳閱“大系”,走進“大系”讀中華文脈。
展覽自2024年1月22日開幕以來,觀眾絡繹不絕,引領大眾回望中華民族書香傳世的悠長文脈,感悟歷代先賢的人文理想和心靈世界,同時關照當下,推動全民閱讀深入發展、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展覽舉行期間,我們邀請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與設計系王鵬澂教授來到展覽現場,請他結合展覽談談如何欣賞名畫。王鵬澂教授在央視的《百家講壇》節目中以精讀文本的方式,對中國古代名畫精彩紛呈地解讀。本次展覽,王鵬澂教授圍繞《采薇圖》《文姬歸漢圖》《搗練圖》幾幅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畫,從繪畫技法、畫面人物的歷史故事、時代背景等角度娓娓道來,以全新的視角為觀眾打開了品讀名畫的新視野。
北宋,趙佶,摹張萱搗練圖,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問:
談到女性主題,本次展覽中有一幅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就是《搗練圖》,但這幅圖并不是唐代張萱的原作,而是宋徽宗趙佶時期的摹本,同時這張畫與同樣是反映宋代女性勞作的《 耕織圖》并置在一起,這些作品反映了古代女性怎樣的生活?
王鵬澂:
我一直主張在美術鑒賞之中或者是研究之中要精讀文本,讀懂畫面中方方面面的信息。古代作品尺幅都不大,你捧在手里就怕化了。畫中人物那么小,人物的衣紋、須發勾勒的精彩程度,一個表情,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手勢,能讓你特別感動。經典繪畫的每一個事物,每一個動作都不多余,都能解讀出很多信息。因為我們中國畫不像西方古典油畫表現三度空間,連空氣都有色彩和透視關系。大部分的中國古代畫作背景留白,靠人物、事物整體的排列組合,同時不同色塊,畫面元素互相疊加,形成清雅又透氣、帶有裝飾性的畫面。
這既是由中國畫的紙、絹、色墨等材料所決定,同時也是中國人獨特的審美的體現。我們可能就是欣賞點畫之間,勾勒之間,甚至一個筆頭一個頓挫所傳達出的氣韻,或者作者想表達出的藝術語言之美。
因此我們細讀文本去體會勾染之間的一點微妙的美感,我們能感受到原作的魅力。這也是我特別希望觀眾朋友們能夠走進美術館、博物館,直面原作,它給你的震撼和跟觀眾的情感的交流,是多么高清的電子印刷品都無法替代的。
接下來有兩件作品可以談一談,一件是傳為唐代張萱的原作,之后宋代宮廷畫院再次改畫的《搗練圖》,另一件是傳為北宋宮廷畫家王居正的《紡車圖》?!稉v練圖》畫的是貴族女子對絹的加工,《紡車圖》描繪了農婦用紡車紡織。
摹張萱搗練圖(局部)
黃梅戲《天仙配》里有一句:“你耕田來,我織布?!惫糯话隳凶又饕獜氖赂?,女子往往跟紡織、織絹、采桑養蠶、洗衣等一系列和“衣”的勞作相關,“耕”與“織”對應的就是“衣”和“食”。在古代女子的紡織勞動不僅僅是生活的需要,同時也是女德的彰顯,女子有德行,應該從事跟“織”相關的勞動。這一點不因身份高低而有所不同,即使一些貴女,甚至帝王的后妃,她們也應該從事相關“織”的勞動,以彰顯女德,當然她們的勞動也是象征意義的。
《搗練圖》和《紡車圖》兩幅畫都表現了“織”的勞作,但是畫面所呈現的境界和情調,以及作者要訴諸的情感真是冰火兩重天。
我們先來看《搗練圖》,它的落款據說是金章宗完顏璟所寫:“天水摹張萱搗練圖”,作品的原作者和現作者名字都出現了,即宋徽宗趙佶(金熙宗將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臨摹的唐代張萱的《搗練圖》,但是我們一般認為“天水摹”不可能是宋徽宗親筆,可能是畫院畫家所作。
這件摹本《搗練圖》其實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畫家在炫技,畫中所有女子身上的衣服沒有一件重復,即使相同的色彩,圖案也不一樣。我一般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才能臨摹這張畫,因為初學者很難把如此復雜的花紋圖案畫好,熟練掌握工筆畫的高超技巧。
摹張萱搗練圖(局部)
這張畫太炫技了,圖案的描繪太華麗,太花哨了,所以也引發了我的疑問,這些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要畫成這個樣子?通過唐代遺留下來的作品,包括壁畫作品,我們發現唐代人物的衣服圖案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多,整體風格也比較古樸。
那么宋代這張摹本的畫工非常細膩,而且添枝加葉,做了重新的改畫。所以我才說這是炫技式的畫法。為什么炫技?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為彰顯女德,如果這張畫是宮廷畫家所作,作品所呈現的女人應該是宮廷中的貴人,讓宮廷中的后妃們也觀看,大家應該從事這樣的勞動。
第二,畫中女子的勞動與“衣”與“織”相關。一方面勞動為了生計,另一方面也彰顯出宋代商品經濟的發達,“織”這方面的生產力很強,尤其蘇杭一帶比較繁華富庶地區,桑養絲織方面的貿易非常發達,所以畫面中女子身上華麗衣衫衣飾的描繪,事實上也是一種彰顯太平的表現。
如果畫中所有的女子衣著非常的普通,那就沒辦法彰顯統治者治下的國泰民安的盛景。所以與其說這張畫在炫技,不如說是在彰顯女德,同時也是彰顯繁華盛世,歌功頌德的畫面。
摹張萱搗練圖(局部)
這些人物的身份是什么?如果是后妃,她們的衣服款式不太對,宮女更不對,宮女穿不起這樣華麗的衣服,而且她們的服飾是統一的。那么她們是什么人?我覺得她們就是一群非常漂亮的理想化的女子,就像現在的常規仕女畫一樣。這是一件有社會意義,同時有審美意義的作品,它是在原唐畫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種改畫和增畫,達到宋代統治者所倡導的一些要求。
紡車圖(局部)
《搗練圖》和《紡車圖》相對比,兩者的差距太大了?!都徿噲D》所呈現的是現實的、沉重的、樸素的。這件作品在后人的題跋之中記錄了元代趙孟頫曾經有一首詩題給了這張畫,“春風楊柳色,麗日何清明...母子勤紡績,不羨羅綺榮”。畫面中兩位婦人配合著用紡車紡線,兩人勤勤懇懇,用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不羨慕那些榮華富貴,最后兩句“緬思全盛日,萬物遂所生”。在春和景明中,人們辛勤勞作,創造出美好的社會價值,這樣和諧的一個場景,使作者聯想起“憶昔開元全盛日”的盛唐時代,那時萬物生長一片欣欣向榮。
觀眾們可以感受一下這張畫與詩里所描繪的景象意境是否相同?它是“春風楊柳色”嗎?確實也是春日,也有柳樹,也是“母子勤紡績”。但這是一個和諧場景嗎?您能聯想到大唐盛世嗎?我反而認為這張《紡車圖》是我所見的古代人物畫之中,除了那些鬼神地獄變相之外,描繪的最難看的兩個人。
紡車圖(局部)
紡車圖(局部)
這個丑不僅是外形外在的,也是內心的一種絕望。一位是側身而坐,抱著孩子,袒露衣服喂奶的年輕女子,她上身穿著綠襖,下身穿著打著補丁的紅褲,手上在搖著紡車。對面是一位老婦人,她頭發蓬松,不修邊幅。這位老婦人是年輕女子的母親,亦或是她的婆婆,亦或是她的長嫂長姐?我們不知道。
這位老婦人身上的衣服是灰布袍子了,畫家用筆顫顫巍巍、一波三折地表現出一種粗糙的質感,老婦人身材消瘦,前胸干癟,如果說那位紡車喂奶的年輕婦人流露出“日子怎么那么苦”的情緒,老婦人整個表情就是麻木的,好像她對這種苦日子已經習以為常,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所以說她的形象從外在到內在,完全被生活折磨得不成人形的這樣的一個女子形象。
這樣的畫面怎么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憶昔開元全盛日”的情境呢?這是兩個掙扎在生存線上的苦難生命。宋代確實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但是社會的發展也極度不平衡,貧富分化極大,民變不斷,內憂外患,百姓的生活非常艱苦,我們從很多的詩詞之中就能感受到。所以畫家用非?,F實的筆觸,真實還原了宋代普通農婦勞動的場景,把赤裸裸、血淋淋的百姓生活沉痛的現實擺在了觀眾的面前。
這張畫景物不多,三四個人物,主要還是一老一少兩個女子,是一件傳神的精品之作?!稉v練圖》與《紡車圖》,一個是浪漫繁華的畫面,一個是色彩暗淡、基調沉重的作品,兩張畫相對比,確實可以讓觀眾有不同的感受,是否也有像張養浩所寫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樣的歷史之憂思呢?
所以“盛世修典”把不同時代的作品夠集大成地呈現大家面前,同時用專題的方式進行梳理,比如這次“讀書”的主題。由于有強大的名畫數據庫,有發達的現代的傳播系統,有這么好的展覽方式,不僅研究者可以從中受益,同時觀眾們也可以近距離地面對著“下真跡一等”這樣發達的技術所支撐的高水平的復制品。它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觸摸、對古人心緒體溫的感受會有很大的便利和優勢。所以這也是藝術上的盛事,我相信它的意義在以后還會更多地彰顯出來,也希望觀眾朋友們更多地關注我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的繪畫。它以傳神寫意、氣韻生動為要求,所呈現出的畫面效果和傳遞出的情感方式和其他藝術種類是不同的,但是她給我們的感動、給我們的思考卻是一點也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