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到底能否進入藝術課堂?
近日,一則消息《四川美院行為藝術課進課程表》進入人們的視野,一則美術教育的文章本不起眼,但引起人們注意的是“行為藝術”幾個字。本已沉寂的行為藝術再次引起波瀾,而且是作為正式學科進入課堂。行為藝術到底能否進入課堂?它是否已經具有值得總結的藝術規律?批評家陸蓉之曾發表過《我真的唱衰行為藝術》,您怎么看行為藝術進入美院課堂教學?
大山子文化保稅中心意義何在?
近日,中國首個文化保稅中心——北京大山子文化保稅中心在798藝術區成立。文化保稅區具有進出口加工、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商品展示等功能,進出口文化產品享有“免證、免稅、保稅”政策,對促進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和世界優秀文化產品引進來有重要影響,同時這也是首次在藝術區內設立文化保稅服務平臺,對于這一事件,您認為它的意義有哪些?
疲憊的“雙年展”如何植入本土?
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對于藝術圈是忙碌的,2012年北京雙年展、廣州三年展和上海雙年展幾乎同時在所在城市上演,長途奔襲之后令人目眩,同時讓人具有“疲憊”之感。有人在2008年做過不完全統計,中國以城市命名的雙年展已有30多個,但我們很難找到每個雙年展不同的學術特點。雙年展在中國落地已近20年,當它形式上帶來的新鮮感消失之后,如何本土化生存?
網友自覺抵制“雷人雕塑”
近來,關于城市雕塑的話題可謂紛紛。此事源于坐落于新疆烏魯木齊巴哈爾路的花堆雕塑“飛天”,這個高18米的大個頭照片被曬到網上后,立刻引來網友的關注和質疑,隨后鄭州廣場的“孝順豬”也被揭出,是“孝順豬”還是“流氓豬”引爭論,網友紛紛尋找自己身邊的雕塑發到網上,更有媒體搜集了全國百大雷人城雕,投票十大丑陋城雕。您對這一現象怎么看?
畢業生揚言作品將升值100倍,您怎么看?
據報紙報道:四川美院版畫系學生馬銀川今年夏天即將畢業,他的畢業論文題目叫《我的作品在10年后會增值100倍》。馬銀川在這篇論文中對其作品增值潛力的大膽預測,引起了美院內部的震動。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對題目很反感,而有些藝術經紀人和論文答辯時有些老師對他表示了贊許和鼓勵,您認為他的“理想”可以實現嗎?您對這個現象怎么看?
大衛的馬賽克,遮住了什么?
7月9日,意大利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央視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將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阿波羅》隱私部位打上馬賽克,這一舉動立刻引起了網上議論。在網上一邊倒的質疑聲中,3個小時后,新聞再次播出時,馬賽克被去除。而最近國博副館長董琦首次回應說:“個人覺得完全沒必要,國人素質30年來提高很多?!蹦鷮@此風波怎么看呢?
中國藝術品“稅”之議
近期,中國藝術品市場因“稅”而起的話題不斷。先是香港與北京的稅率比較,后國內幾名大腕因稅被查,藝術品經營者降低藝術品稅率呼吁強烈。目前國內藝術品進口關稅由12%降低至6%,但部分品種加上增值稅和消費稅,仍將超過30%。如此高的稅率令人咂舌,使中國藝術品市場處于劣勢地位。您怎么看?
香港VS北京,超越還是共生?
一直以來香港因為較早的開放和交易的便利,在國際藏家的積累和拍賣成交的含金量上超越內地拍賣市場。而日前又有業內傳言:北京的站臺中國、東站畫廊、藝門畫廊、唐人畫廊、佩斯北京等知名畫廊將“移師”香港。由此,業內普遍認為未來香港將取代北京成為藝術品拍賣中心和畫廊交易聚集中心。您是否認同這種觀點?
如此字畫,誰來定價?
近些年書畫界一種現象越來越明顯,一些很普通的書畫作品賣到幾萬一平尺,如果拋開作者的種種職位身份,單看這件作品的藝術水準和價值,和幾萬一平尺的高價相去甚遠。市場空間都被這類位高價高的作品占據著,而真正具有優秀藝術價值的作品卻鮮有機會露面。長此以往,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將難以對等。
民營美術館浪潮,好事or壞事?
近些年,中國民營美術館一直熱情不減。在國家將文化產業提到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地位后,官方機構不斷提升服務,民間資本也更加活躍。最近,由呂澎策劃的包括銀川市美術館、藝術史公園等,將投資17億6000萬元,占地80公頃的“黃河藝匯”項目,引發網友對民營美術館的再度熱議,您怎么看當下的浪潮?